向导逐个嘱咐着队员们,这里是黄山人迹罕至的西海地区,要格外小心,一旦越出栏杆,就会坠入由峭壁组成的群峰丛中,即使没受伤,但能否上来就成问题了。好在现已行至一座由探路人在几个月前搭起的栈道,来往人都能顺利地通过。据探路人解释说,当初搭起这座简易的栈道,主要是为了专业人士进入到这里进行考察。像他们这样的探路人出入这里,是在任何辅助设施都没有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为人们寻觅美景并铺设辅助设施的。队员们听到此处,无不用崇敬的目光,看着这位高大的探路人。
赵晓敏在路上,请探路人讲些探新景点的故事,陆隽痛快地答应着,首先讲起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来黄山的故事。
有一次,当徐霞客来到黄山浏览时,当时的向导给了他两个方案:一是登莲花峰虽然路途很长,但人可以爬上去;另一个是登天都峰看起来不远,但是无路可攀。徐霞客选择了后者。那时甭说缆车,连个轻便的绳索都没有。徐霞客全靠徒手攀岩,在绝壁上他两次险些丧命。但凭他丰富的登山经验,最终仅用了十几个小时登上了天都峰。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向世人证明,黄山并非不可逾越。后人跟着他的足迹,学着他的精神,爬上了一座又一座黄山高峰,并留下了石刻在高峰作为纪念,自明清以来,共留下有两万余首诗词歌赋,为攀登游览黄山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同时,每个时代都有各不相同的新景点发现和修缮,希望这次环球科考队也能有所发现。
一路上经过接触交流,队员们更加了解了探路人。原来他们多数都是祖辈传留下来的职业,就是为黄山探路修路的。真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呀。千百年来他们专去游客无法到达的地方,那些最险绝的地方,往往有最好的风景,黄山有句俗语叫“无险不奇”,而且以奇制胜,所以探路者认为最险最奇的地方,就是最能体现山岳之美,也是他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又经过一段艰难的路程,回头一望,我们已经绕过了六座山峰,爱丽丝问探路人陆隽,黄山为什么有这么多状似石柱的奇特山峰呢?他回答:“这正是我们数代探路人所思考的问题,直到上个世纪人们才逐步相信,这不是神仙栖息的森林,而是来源于远古一系列、非同一般的火山爆发。”
张翰东接着话题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曾随着舰队在太平洋上观测了一次海底火山爆发现状。炽热的岩溶遇着水和阻力强大的地壳迅速凝结,同时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炸雷般的声响,这种地下喷发不会形成火山锥,而是凝结成具有柱状节理的花岗岩巨石,当它们抬升到地表以上就开始了独特的风化,形成了柱状山峰。千百年来人们对它们加一想象,便成了似是而非的动物植物形象。甚至还能想象成如三国演义中的不同人物,这样,就把山川拟人化地当成人类历史中的一部分。在游客的眼光中黄山就有了人性之美;地质学家们则由衷地赞美它的科学价值。”
艾利克斯说:“三年前我曾来到过中国黄山考察。这里山体基础构成是花岗岩,这种花岗岩被称为柱状花岗岩,这里的山峰都很陡,就是由这种柱状花岗岩构成,所以叫着花岗岩峰林地貌,这种山峰像林子一样,又多又好看,类似地貌都会招来无数的画家来此作画。”
向导高兴地说:“黄山也是画家们最喜欢来此作画的地方。从明代开始有一批著名的画家专以画黄山为业,他们认为黄山与众不同的造型,刚好符合他们反叛当时的复古守旧风气;到了清代形成了有史以来唯一以山命名的画派,而且规模空前。直到今天每一个美术学院的学生,都要通过黄山写生这门功课。难怪有人说‘黄山是中国山水画的第一模特’。”
科考队员们在行进中,陆隽又遇到了一位同行,他虽然也带着头盔像这里的工人一样,但他却背着相机,赵晓敏上前一搭讪,发现他对摄影很在行,唠起来后方知,这里很多专家去不了的地方,都是由他拿着照相机,把那里的风景先拍下来,提供给专家研究确定的。所以,他对美景异常敏锐,还非常谦虚地说:“我们这里即使是一名普通工人,也要对美感有一定的鉴赏力。这样,才能懂得捕捉和保护环境中点点滴滴美好的东西。比如,修建一条几公里长的路,旁边的一草一木都不能破坏。”
此时,我们来到了距离梦幻谷最贴近的地方,陆隽说前边就是我们探路人的总部,听到说话声,总部朱队长迎了出来。知道我们是环球科考队的,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一番。说到这里的气候,他说:“我在这里最怕的是打雷。有一次天上下起雷雨来,我们躲在山洞里,坐在石头上,突然一声巨响,人被蹦了起来。所以你们现在已经走在峡谷里,这里雾雨连绵,万一打雷,就怕一震就跌下深谷中了。”
与朱队长等人告别上路后,大家议论起来。难道真的让他言中了吗?一出门大雾就涌了上来,而且还听到闷雷似的不寻常的声音。特别是山路上原本就很窄的山路,雷一震岂不跌下悬崖?向导又强调说:“这里不仅打雷下雨,夏天还时常伴有山洪呢!”路上遇着的摄影师可不管这么多,依然走在队伍的最前边,而且见到美景就要拍摄。秦乃正快步走上前向他请教,为什么要急着拍照呢?他说:“摄制组没来过这里,当然要抓紧拍照了!”
天空已经昏暗下来,最着急的是向导。因为现在已是下午四点,按现在行进的速度,最快也得晚上八点才能抵达大峡谷。而且回来的路上还有一座高山,这样的话我们岂不是要在大峡谷中进入梦乡了吗?那里可是蛇虫野兽们聚集的地方,难保科考队员安全过夜。听向导说完这番话后,与陆隽同路的一名探路工人自告奋勇,当即就答应带领他们抄近道绕过山峰,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大峡谷。
无限风光在险峰。科考队员们这次真的体验到探路人的艰苦和危险。我们从未见过梦幻峡谷,现在虽然夜幕降临,但梦幻谷却如梦似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当队员们欢呼着胜利终于到来之际,可是,陆隽等探路人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据那位领我们绕过山峰的探路人说,梦幻谷中有人发现不经过攀爬,就能从外界直接进入梦幻谷,还说,这个梦幻谷面前,有好长的路段我们仍没到达,包括一些绝美的景点。
然而我们入谷底的人,至今还找不到通往外界的出口。他掏出为我们描述而画出的峡谷地形图,据专家猜测可能是与冰川活动有关,也可能是地质学上的奇观。让我们回到三百万年前的一个漫长而极其寒冷的时代,冰川覆盖了地表的大半,由于温度使冰川的移动,其巨大的力量在黄山上凿出个深槽,就是今天的梦幻谷。
科考队员们以无限敬仰的心情,凝视着这些敬业而无休止地追求、高尚而伟大的探路人。世人是多么希望把路修到梦幻谷的谷底,揭开梦幻谷之谜,为人们奉献出黄山一个新的美景!如果说黄山是三山五岳唯我独尊,但是再美好的景致,也美不过那些发现、建造、保护这些美景的劳动人民——探路人!
(第十一部第十五章第二节结束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