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部第十五章
第三节(273)
裕溪河水漫卧佛身玉碎凌家滩
玉元龟衔符太极图印证古神话
一分队下了九华山,被等候在山门的安徽省博物馆馆长等人接了去,他们奉省里的指示专程来迎接环球科考队,请他们到安徽省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来观看这里考古的新发现。于渙生说:“来时我们走得太急,早应该去浏览一下凌家滩遗址,那里出土了史前宝藏,据说还有外星人的参与呢。是否先通知张翰东队长?”伊顿当即要通了电话,张翰东答应明天上午赶到凌家滩遗址。
凌家滩在安徽省内,属于巢湖市管辖的含山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安徽省中东部,地处北纬31度29分、东经117度2分。介于巢湖、合肥、南京、芜湖、马鞍山五市之间。多条高速公路和裕溪河穿过其间,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境内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文化晚期,距今5300年,为中华玉文化的发祥地。凌家滩遗址的成功发掘,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凌家滩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自然村,这里是个山清水秀、充满田园牧歌情调而又十分宁静的小山村。千百年来,当地人在这里繁衍生活,却对脚下的远古秘密丝毫不知。直到1985年秋,当时83岁的村民万友桥老人的妻子出殡,他在村后不远的一个高山岗上,选了一块地埋葬妻子。当时由于悲伤过度,他没有去坟地。但是帮忙安葬的人回来时,带回来一筐奇怪的大石头。
据当时在场帮忙安葬的村民黄其昌老人说,他们十个人往地下挖坑,发现很多各种各样石头模样的东西露了出来。这些挖出来的东西奇形怪状,其中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的居然像我们平时用的锄头。虽然这些东西很光滑,也很漂亮,但当时谁也没想到会是文物。随后,村民们都到万友桥家里来看,有的认为是石头,有的认为是乌金。后来,乡里和县里的领导都来了,万友桥老人就把满满一筐“石头”全都上交了,县里还给了300元奖励。
1987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凌家滩组织了第一次发掘,出土了玉版、玉圭、玉勺、玉人和4.25公斤的大石铲,总量为200多件。1987年秋和1998年秋考古人员再次对凌家滩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多座墓葬;同时,发现祭坛一座,祭祀坑3个,积石圈4个,并出土了玉璜、玉龙、玉鹰、石钻等文物。2000年11月又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出土玉、石器110余件,以及红陶块遗迹、水井,地基等。四次发掘面积达2200平方米,出土各种文物1300余件,墓葬66座、祭坛一处,房基一处、红陶块砌的水井一个、红陶块遗迹一处、作坊一处。
据专家判断,这是距今5300~5500年一个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晚期的聚落遗址,总面积160万平方米。1998年凌家滩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0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宝单位。
第五次考古发掘从2007年5月下旬开始,发掘面积约450平方米,出土各类玉器、石器和陶器近400件。其中,重达88公斤的玉猪和玉诸身下的一座主墓的发掘,被称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昆叔教授,亲临现场,视察后他称赞说,凌家滩遗址是中国的又一个“殷墟”。
千百年来,这么平静的小山村,怎么忽而出现这么多的宝藏呢?省、县领导为我们找来了组织几次考古发掘的负责人张敬国,他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教授,为了弄清凌家滩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秘密,为了研究这个匪夷所思的远古文明,他先后四次带领考古人员驻扎工地现场,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终于为我们揭开了凌家滩神秘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了解这里出土的灿烂文化。从而,让一个默默无闻的平静山庄,突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张敬国介绍了几次发掘的经过:“按照安徽省和研究所里的安排,我们于1987年6月开始了对凌家滩的第一次发掘,这一次发现了凌家滩最重要的墓葬之一,即87(代号),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尤其是震惊世界的玉八卦、和玉龟。虽然至今已过去20多年了,但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天上午9点左右,突然发现一个重4.25公斤的石钺,当大家将周边铲平时,竟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墓口,石钺正好位于其中。我们继续深挖,琳琅满目的各种玉器相继展现在眼前,玉管、玉璜、玉人头饰等等。”
张敬国继续说着:“最让人激动的是,居然发现了一个腹中含着玉八卦的玉龟。这个雕刻着代表太阳图案的玉八卦,被衔在分成上下两半的玉龟中间,显然是‘元龟衔图’。‘元龟衔图’历史上早有记载,但因为千百年来一直没能找到实物,所以一直被当做神话或无稽之谈。没想到居然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凌家滩,却得到了印证。这不仅印证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原始玉八卦的记载,而且还印证了巢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提起考古,张敬国感慨地说:“考古好比博彩,要碰到好的墓葬和好的遗址的几率,比中了500万元的头彩还难。运气差的考古人员默默无闻地辛苦一辈子,都不会碰到。我遇到了凌家滩,是上苍给我的恩赐,因此,工作中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在第一次发掘出土的玉八卦和玉龟后,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自1987年秋、1998年、2000年又先后三次对凌家滩进行了发掘,每次都有重大发现。尤其是第三次发掘,不仅发现了中华第一玉龙,而且在几个玉人身上还发现了直径不超过0.15毫米的微孔。这在当今要用激光才能完成的工艺,但在远古五、六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直到现在仍留给考古界和科技界一个无法解释的谜。”
对于第五次发掘人们充满了期望,张敬国说:“前四次发掘,每次都有意外地惊喜,这次可能有更大的惊喜。有可能要与凌家滩的‘统帅’亲密接触;发现类似文字的符号等,当时社会极有可能已经形成代表文字的符号,这一猜想可能实现。”
2007年5月18日,倍受关注的凌家滩第五次发掘开始了。凌家滩遗址总面积160万平方米,分为墓葬区、红陶土块遗址区、作坊区和居民区等多个区域。因前四次的发掘,反映了墓葬主人崇高的社会地位,所以,第五次发掘虽然仍定为墓葬是重点。在前四次发掘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改变以往单纯以考古人员双手和简单工具为主的传统方法,采用高科技手段来收集和保存资料。如配备‘海量’电脑、红外线摄影技术等,省里还邀请了中国科大科技考古系一些著名教授加入发掘和研究。
第五次发掘分两个阶段,总共发掘面积450平方米,该墓地主要使用年代为距今5300年前后的凌家滩文化时期和战国至汉代两个时期。主要收获是发现凌家滩文化的墓葬4座、回坑3个及制作玉器相关的大面积石块分布场所,出土各种玉器、石器近400件,以玉、石器的钺、璜、环、芯、锛为主,还有大量的玉料和边角料;发现战国—汉代墓葬5座,出土各类釉陶器、陶壶、小件铜器数十件,还发现隋唐代墓葬5座。
本次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第一玉猪”的发现,在祭坛近,古已有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