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八一中文网

新八一中文网 > 玄幻魔法 > 性社会学 > 第四节 性刺激与性罪错

底色 字色 字号

性社会学:第四节 性刺激与性罪错(1/2)

    第四节  性刺激与性罪错

    淫秽色情品一方面能够提供白日梦式的越轨快感,从而宣泄日常生活郁积的精神焦虑,为性敞开了一个独立自由而具有狂喜性的嬉戏空间,进而建造出一种可塑的多样性和过度享乐性快乐的模式;但另一方面,由于淫秽色情品能够激发**,从而导致人的生理反应和行为,这种性刺激又常常会促使模仿性很强的青少年走向性罪错。所谓性罪错,在社会学层面一般包括了性犯罪与性犯错两项性行为。对于人类性行为来说,分正常与反常两种类型,而在反常性行为中又分性变态和性罪错两种,这两种反常的性行为有时表现形式相同,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同。性变态是一种病理现象,比如同性恋、阴部裸露癖、兽奸、尸奸和异性癖等;但性罪错却是当事人在生理和心理健全、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下,由于思想落后或道德败坏等原因,做出了危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性行为。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性犯错和性犯罪都是一种越轨的行为,只是性犯错僭越的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性道德,但是还没有到触犯法律的地步,显然性犯罪就不只是违反性道德的问题,而是已经违反了法律所许可的性僭越的边界。不过,由于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性规范,因此,确定性罪错也就有不同的标准和规范。相应地,性犯错和性犯罪之间的界线也就随不同的性规范而游移变化,因此,它们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很难真正地划清。⑶ 现在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淫秽色情品所唤起的性刺激会导致产生性罪错的行为?青少年又怎样才能避免此类行为的发生呢?

    在现时代,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以语言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中心的文化的转变。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表述“世界图像时代”,指出了世界作为图像被把握和理解。到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波作惊人之语,宣判一个充斥着图像的“景象社会”的到来。图像不断地驾驭、凌越乃至征服文字, 图像崇拜和狂欢成为新一代的生活方式,视觉僭越文字的霸权几乎无处不在! 有人戏称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也就是说,电子媒介已经取代印刷媒介成为了这个时代文化的主因(dominant),因此淫秽色情品的主要载体也逐渐转换为图像。由于以**美女、**等图像为主要媒介的淫秽色情品在激发读者性刺激与性幻想方面具有比文字更大的优势,因此,那些生理和心理还不健全、自我调控制能力不太强的青少年往往容易模仿其中的性行为而走向性罪错。深究其原因大抵有主客体两个方面。

    首先从客体方面来看,文字属于传统接受方式,它倾向于本雅明所说的“韵味”形态,用传统的美学术语来说,就是静观。它需要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玩味,恰如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在一个日后的下午,一边歇息一边凝视地平线上连绵起伏的山峦或婆娑树影。电影、电视则改变了这种观赏方式,影视是一往无前的,它不允许回复留连,也不允许停顿歇息,所以看电影、电视需要的是一种“震惊式”的体现。用本雅明的话来说,就是向一颗子弹击中观赏者一样。⑴因此,观赏淫秽色情影视由于省略了文字中理性逻辑思维的中介环节,而能直抵接受者的感**望。正如埃柯从符号学角度所分析的,语言和形象之间的区别,在于视觉符号是通过符号与现实图像上的相似来表达现实,而语言则相对来说要武断得多,不必追求这种相似。所以,形象可以表达出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东西,它更加接近人的感**望和更具情感煽动性。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利奥塔则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视觉图像与话语的不同心理机制作了精细地剖析。他认为,话语所遵循的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次级过程”,它依照自我的规则和自我的理性秩序而展开;而视觉符号或形象所遵循的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初级过程”,它依照本我的快乐原则即**原则。⑵因此,淫秽色情影视产品激发的性幻想很容易将观赏者纳入到其**逻辑的掌控之下,这也使得观众在欣赏淫秽色情片时能够快捷地获得看的乐趣和性快感。同时,由于淫秽色情片中女性总是**的客体,起决定作用的男性眼光把他的幻想投射到被人看和展示的裸露女人身上,相应地,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具有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男性的**望。此外,由于摄影机的能力就像外科医生一样,它潜入大自然,就像手术刀潜入体内,因此,淫秽色情影视镜头可以代替观众仔细审视男女主人公外貌、体态的细部,可以深入其卧室,瞥见**的细节,可以说淫秽色情片能够极大地满足人类普遍具有的窥淫癖(scopophilia)心理。弗洛伊德把人的窥淫癖当作是性本能的一种表现,他又认为儿童对他人生殖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好奇,就是这种窥淫癖的原初表现。这就是说,淫秽色情片以一种合理合法的方式满足了观众的这种窥淫癖心理。如此看来,色情片恢复了性作为一种无伦理观的**的本来面目,将他人的**视像曝露在道德的真空地带,并且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解除罪恶感与羞耻感的虚拟快乐。但由于色情片所提供的是不真实的性乌托邦,因为大多数淫秽色情片都无一例外地将生活简化为五花八门的性,也就是将性从生活原生态中剥离出来,把**缩减为**,将与性活动无关的一切场景做大幅度删减。所以,性社会学家劳伦斯?贝克尔说:“色情片靠的是不诚实。女人一定永远是情愿的,随时可遇,多会儿都是多情的,有难以满足的**;男人一定劲头十足,不知疲倦。更有甚者,激情一番绝不会留下任何与性无关的后果:可能会有痛苦,但绝不会有不可康复的创伤。所有这一切都是彻底的不诚实。色情片的色情(它的全部审美价值全是围绕着这一点构建的)离开了不诚实,也就不存在了。”⑴ 虽然这种不真实的性乌托邦能够满足人们的窥淫癖心理,但同时也容易使观众对自己的性能力产生自渎和不满,从而在虚妄的性幻想的引诱与驱使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性罪错的泥淖。

    粗制滥造的色情片虽然千人一面,却仍然能够俘获大量读者,如果究其主体方面的原因,主要就来自于构成色情片观众观赏快感的另一个深层心理即“自恋欲”(narcissism)。弗洛伊德从里比多的角度来解释自恋欲,尤其是区分了“自我里比多”和“客体里比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认为自恋是以里比多为利己主义的补充,自恋更是有关里比多需要的满足。弗洛伊德说:“我们只要稍加思索,便足见世上如确有这种爱恋自己身体的现象,那么这个现象必不完全是例外的或无意义的。也许这种自恋乃是普遍的原始的现象,有了这个现象,然后才有对客体的爱。但自恋的现象却也不必因此而消失。” ⑵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镜像阶段论”,他认为婴儿在这个阶段通过注视镜子初次认出了自己的影像,标志着婴儿主体意识的觉醒。这种具有强烈自恋倾向的“想象态”自我,往往会把对象想象为自我形象的类似物。影视观众就如同婴儿一样,聚精会神地注视着荧幕,只不过婴儿是在与镜中自身的镜像认同,而观众则是与荧幕上自己想象中的化身认同,在虚幻的感觉世界中满足自己的自恋情结。尤其在色情网络中,这种想象性的虚幻认同更是达到了空前迷恋的程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