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第一百四十七章 拜将封君(2/2)
刘邦这番操作,不仅令四人表示看不懂。也令身边的功臣、近臣,提出了反对意见。
近臣反问了一句话:跟随陛下进兵蜀、汉,征讨楚王功臣的人都没有全部封赏。今天封他们,凭的什么功劳?
言下之意,我们都没有封,凭什么封他们。
来看一段记载,就知道刘邦封这四个人为千户,令身边的部将不满的原因。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了一个人:周信侯周定。
这个人有个身份:丰沛嫡系。
他以舍人从沛,以郎中入汉,为周信侯,定三秦,迁为郎中骑将。破籍东城,侯,千户。
还有很多人有功未能封侯,封侯未能封食邑。
这些人反对,一是对刘邦赏罚不明,提出质疑。
二是提醒刘邦不要忘了他们的功劳。
刘邦面对近臣的反对声,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不是你们能够知道。
对于,刘邦出现强烈的反差有以下说法:
1.权术的运用:恩威并施。
2.震慑赵地别有用心的人。
3.无人可用。
为了安抚部将不满的情绪,刘邦又说了这样一句话:陈郗造反,赵国、代国一带都被他占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
刘邦说了自己遭遇的难题,希望部将理解。间接解释了,他为什么封四人,不封他们。
这些人知道事态紧急,也能够理解,说了一个字:善。
刘邦也向参加平叛的人,宣示了一个态度。
跟着我平叛,建立大功者,王侯将相,指日可待。
刘邦抵达邯郸,根据自身无援军的情况,先封赏四个人为千户,拜为将军。
接着,刘邦又做了一件事:封乐叔为华成君。
刘邦问了一句:乐毅有后乎?
朝臣找到一个人,是乐毅的孙子,叫乐叔。
刘邦封之乐乡,号华成君。
这里有个问题:刘邦为什么要封乐叔。
有两种观点:
1.是因为乐毅在战国历史名将舞台上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乐毅在战国历史舞台上,有名气。
可,战国四大名将中赵国有两位:廉颇、李牧。
廉颇和李牧时代,刘邦是亲身经历。也目睹了这两位名将的一生。再加上,这两位是赵地名将,影响力更大。
刘邦为什么不封他们的后裔呢?
2.乐氏一族有很强的现实影响力。
据史料记载,汉九年,齐相曹参把在齐国有影响力的人,做了一份工作计划,上报给刘邦。
其中,有两个人影响力最大。
一个叫乐巨公,另一个叫盖公。
乐巨公有个特长,善修黄老学说,显闻于齐,被称贤师。
还有一个好徒弟:盖公。
盖公也有个特长,学问渊博。尤其是在高密、胶西一带很有名声。
曹参亲自去听学,并奉为老师。
因为曹参上报齐国有影响力的人,刘邦知道了乐氏一族的影响力,也知道了乐毅。
刘邦以寻找乐毅后代子孙为由,借机拉拢乐氏一族。
也可以这样理解,刘邦封乐叔不是因为乐毅的历史作用,而是因为乐巨公的现实影响力。
至于,这两个观点,哪一个更正确,不好说。但,乐叔是沾了祖辈、父辈的光。乐氏再次登上历史舞台,荣耀后世。
乐氏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家世家。
战国初期,出了一个跨国远征灭国名将:乐羊。
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时代,出了一个乐池。还出了一个以弱燕胜强齐的名将:乐毅。
在战国后期,还出现了一个名将:乐乘。
乐氏,一直活跃在名将舞台,贯穿整个战国。
封了乐毅后裔乐叔,刘邦问了有关陈豨部将的情况。
刘邦得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陈豨部将多是商人出身。
既然是商人,就用两个缺点。
1.野心不大,战斗力不强。
秦末汉初,有野心,有战斗力的人,就会加入群雄逐鹿,登上历史舞台,封侯拜想。
2.有个致命的缺点:唯利是图。
刘邦根据商贾这个身份,制定了一个策略:利诱。
商贾重利轻义,做什么会考虑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他们跟随陈豨反叛,是为了趁乱世分一杯。
现在,大汉皇帝亲自来平叛。跟随混,一目了然。
刘邦拿了许多黄金去引诱陈豨的部将,得到了一个效果:很多人不战,选择投降。
刘邦战略部署完毕,朝叛军发动进攻。
我的天下,不允许任何人来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