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豨叛汉,赵国、代国诸多城邑先后沦陷。这个消息传到刘邦哪里,第一反应:陈豨不可能叛汉。
《高祖本纪》有这样的记载。
刘邦之所以要陈豨守代,是因为信得过,他说了三句话:
1.豨尝为吾使,甚有信。
2.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为列侯,以相国守代。
3.今乃与王黄等劫掠代地!
北疆与匈奴接壤,是个重灾区,也是捍卫汉家江山的屏障。刘邦信得过陈豨,才将代,这个地方交给他。
他,怎么会与其他反汉的人联盟,劫持代国。
尽管,刘邦不相信陈豨会反汉。但,事实摆在眼前,代地被陈豨控制,且自立为代王。面对不争的事实,刘邦也想明白了一件事:没有人值得他托付,更没有人为他守汉家天下。
面对代、赵强大的反刘联盟,刘邦立马做出应急方案。
刘邦做了三件事:
1.亲征平叛。
2.号召诸侯王参加平叛。
3.赦免代、赵被牵连的官吏和百姓无罪。
刘邦从反秦-灭楚-称帝-平叛,征战十年。刘邦是从战场走出来的人,杀伐果断,也知一个道理兵贵神速。
趁着反汉联盟,还没有在代国站稳脚跟,强化根基,要及时出击,以免他们做大做强。
刘邦亲征平叛,被一个人阻拦:周绁。
来看一下周绁的个人信息。
诸侯反秦时,他以舍人的身份加入刘邦阵营。
楚汉争霸时,回定三秦,他有个身份:护卫参乘。
因为战功赫赫,誓死不渝追随刘邦,被封为池阳县君。及至刘邦称帝,他也因功被封为信武侯,食邑三千三百户。
陈豨叛乱,刘邦打算亲征,周绁站出来,流泪劝阻,说了这样一句话:秦朝一统天下以后,再没有皇帝亲征,如今皇上总是亲征,是因为无人可用?
他的话,说中了刘邦的心思。
他也不想去,可,大汉真的无将可用。
为了表彰周绁这种爱惜自己的行为,刘邦给了一个特权:破例恩准他进入殿门不必碎步快走,杀人可以不定死罪。
同时,刘邦还厚赏了他,封他为蒯成侯。及至,汉文帝五年,他才去世。
汉十年九月,刘邦亲自率军东征,前去讨伐陈豨。大汉威武,战事进展超出刘邦想象,是相当顺利。
刘邦来到前赵氏国都邯郸,总算松了一口气,说了一句话:陈豨不成气候。
刘邦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看到一个现象:狶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
毕竟,嬴姓赵氏以邯郸为国都,利用漳水之险,曾抵挡住强魏、暴秦的强烈攻势,历经一百多年。
秦始皇去世,天下诸侯反秦。
赵王武臣、李良等人都以邯郸为都,参加抗秦。
章邯东出,征战诸侯,逼得李良不战而降,献出邯郸。章邯为了磨灭赵地抵抗大秦,做了一件事:摧毁邯郸城郭,迁移百姓。
邯郸不在是都城,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北通代、燕,东连齐,南抵魏、楚。
陈豨占据邯郸,颁布措施,凝聚赵地百姓反汉,利用漳水之险,振臂一呼,其他几位异性诸侯王的势力将会连成一片。
可,陈豨没这样做,反而洗劫赵国,在代国自立为王。
刘邦坐镇邯郸,召集部将,商讨如何平定陈豨叛乱。
周昌站出来献上一个计策:杀鸡儆猴。
周昌是这样说的:常山二十五城,丢了二十城,请诛守、尉。
刘邦不认可这个方案,反问了一句:守、尉反乎?
周昌据实回答:没有。
刘邦听到这个答案,为了团结一致,共同平叛,又说了这句话:他们是能力不够,不是罪。
这句话也透露了另外一层意思,他们没有参加反叛,我诛杀他们,岂不是给自己增加敌人。同时,也说明了,在大事面前,刘邦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接着,刘邦遇到了一个难题:诸侯援军迟迟没来,他手中能够立马投入作战的将领严重不足。
刘邦向天下诸侯王征兵,并要求他们前来一起平定叛乱。
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淮阴侯韩信称病不前往。但,这三个人称病,考虑的问题不同。
淮阴侯韩信是气愤刘邦剥夺了他的爵位,故意装病。
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是担心前往被刘邦扣押,但,为了不撕破脸面,还是派了人去参加,敷衍了事。
长沙王吴臣学其父吴芮(公元前202年去世),做一个恭顺又低调的诸侯王。
燕王卢绾响应,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异性诸侯王都没有来,也没派精兵良将前来。为了解决兵寡将少的这个现象,刘邦做了一个决定:就地选将。
这个选将的任务,刘邦交给了周昌。
周昌办事给力,很快在邯郸选出了四名能够作战的将领。
这四个人是谁,史料没有记载。
按照剧情发展,周昌选出了四个能够作战的将领。刘邦应该会很高兴,先表彰周昌办事给力,又礼贤下士,凝聚赵地人心。
可,剧情出现了反转。
刘邦见到四人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竖子能为将乎?
这四人本以为大汉皇帝会重用他们,怎么剧情逆转,却被大骂一顿。
刘邦是皇帝,想骂谁,就骂谁。四个人听后,做出了第一个反应:四人惭,皆伏地。
这个反应,有两种说法。
1.四人很谦虚,有良好的自我认识。他们能力不足,的确不适合为将。
2.这四人敢怒不敢言,不想跟刘邦干。
剧情,又一次反正反转,刘邦又做了一个决定:封各千户,以为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