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就是《洗髓经》、《易筋经》中描述的内家功夫,即以心行气、河车运行、易筋易髓等。《洗髓经》、《易筋经》是天下第一个说出以心行气、河车运行的,是第一个说出易筋易髓的内家功夫的,是第一个确定内家功夫的标准!
但是《洗髓经》、《易筋经》的作者显然是将惊世骇俗的内家功夫故意假合强身壮体之术来写的。
从这些寥寥的内容中,没有习练过内家功夫的人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但是习练过内家功夫的人则可以从这些零零碎碎的只言片语中看出其想要说明的整体内容:即用以心行气将元气周身传簇运行及沟通任督二脉之间能量传簇的河车运行与鹊桥运行,以获得精气神的能量。洗髓经描述的是洗髓的过程,即用以心行气洗髓。洗髓经之中的内容,与丹道之学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以我们看来,《洗髓经》和《易筋经》的内容是不完整的,虽然在讲百会与会阴部位的能量传簇,水火相济,可是不告诉大家怎么生成这个周天能量传簇,怎么以心行气。对如何生成水发昆仑巅,如何做到胁腹运尾闾只字不提,没有一定内家功夫基础的人,是根本看不懂并且不知道如何习练的。只有具备内家功夫的人才知道写的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习练。
不写具体的习练方法,这是内家拳拳论传承的通病。
有些人认为目前的《洗髓经》、《易筋经》是谬传版本,这是不了解内家功夫所致。《洗髓经》明确提出了以心行气、河车运行的概念和作用,《易筋经》明确写出了涨筋腾膜的内家功夫的高级层次,这是空前绝后、惊世骇俗的,丹道之术与达摩老祖老家的瑜伽之术是无法达到涨筋腾膜的层次的。《洗髓经》和《易筋经》之于内家功夫的地位与作用是无法取代、不容置疑的!
易,改变、转换的意思;筋,人体之经络也。易筋,在内家拳来说就是换力的意思,即将肌肉紧张发力换为以心行气发力。为什么以心行气发力会导致出现筋的概念?
《易筋经》说: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用肌肉紧张发力时,是体会不到筋(即经络)的,因为肌肉紧张发力时,无论是能量的产生还是传输,都是依靠肌肉的。
只有用以心行气发力,在肌肉不紧张的情况下,才能够感觉并体会到筋的存在,因为以心行气产生的能量在体内的运行路径就是筋,就是经络。并且,以心行气的能量在体内传簇时的感觉就是能量贯通身体形成一根筋,这根筋从头顶百会到脚底涌泉,再到两手劳宫,身体仿佛被这根筋牵动而运动。
所以,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替代肌肉紧张发力的过程,就是易筋。
《洗髓经》和《易筋经》是纯粹的道家功夫,或者说是纯粹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的阴阳转换、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等内容,都是道家独有的功夫。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这二经出于少林寺,就是达摩老祖所创了。
但是这其中依然有一个疑问。那达摩老祖的家乡也有一种功夫,即瑜伽。那瑜伽所遵循的清净、持戒、苦行、调息、摄心、凝神、入定而达到梵我归一之境界,应该说是与二经并无不同的。尤其是瑜伽的外形动作,其实就是由易筋经的十二式演化的。只不过那瑜伽流传到现在,也是已经被谬传了,如同我们的传统武术一样,只剩下外形动作了,而把那具体的调息、摄心、凝神、入定而达到的梵我归一的状态,都简单地归结为“意念”了!尤其是那三摩地的境界,似乎全靠冥想而得。
冥想,就是内家拳中的意。如果你将冥想当成是一种“意念”,就大错特错了!对于身体生成的“意”的这个概念,在拳论或者学说之中是必须要使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那么如果让大家都去发挥想象力,去找出一个恰当的词汇来表达身体对于以心行气的感应和反应的这个“意”的意思的话,大家会使用什么词语?我们认为这个意字是最贴切的词语!
那瑜伽要达到的三摩地的梵我归一的状态,其实也是让身体去感知和体会的,只不过这种身体在闭五行之后的状态,似乎是由“意念”去感知身体的----------这就是一个原则的分水岭:到底是用身体感知和体会能量,还是用意念!
那瑜伽习练的是什么?
瑜伽习练的是梵我归一。但是用什么习练?
只能用能量!这个宇宙的真理就是:没有能量,就什么也改变不了!能够改变物质的,只有能量!想要达到任何改变身体(包括健身)的目的,只能够用能量蓄发和运行来达到,绝无其他途径!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明白那冥想,到底指的是身体本身的意,还是意念了!
意念永远是一个与能量无关的概念。意,则是能量蓄发的关键!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约束古人的词语,但是正是因为古人的词语,才把现在人迷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