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演义:十七,二经之辩(2/2)
那瑜伽如果能够将摄心与调息合一,其实也能够习练出功夫!但可惜的是那瑜伽如同传统武术一样,被“意念”糟蹋得体无完肤了,都沦落到妄想以外形动作加意念来习练出高深的功夫或者来改变身体状态了!
那么这洗髓经和易筋经到底是我们道家的产物,还是达摩老祖从家乡带来的?
现在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考察必要的,更多的是牵涉到民族自尊心的事情了。但是我依然认为有必要说清楚这个事情。
瑜伽经之中的内容,相比较于二经,还是很肤浅的!
瑜伽经的内容,处于人们刚开始探索出人体内里能量蓄发和运行的阶段,刚刚认识到心脏对于人体的支配作用和能量,所以人们就发明了瑜伽这个功夫去加强习练人体内里的能量。
但是同样的事情,也在我们民族发生、进行着。
《汉武帝内传》中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汉武帝的生存期间为公元前156年到87年。
更早,我们道家还有丹道之术,在秦朝的秦始皇之前就有了,在战国初期的老子的年代就有了。那时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而瑜伽经的成书时间,世人普遍推测是公元前200年。
仅仅从“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这些文字来看,其概念就与瑜伽经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对于习练方法的心与呼吸(摄心与调息)来说,二者并无不同。
但是对于二经中的功夫层次来说,已经远远比瑜伽经高深很多了。
所以,对于瑜伽来说,应该是我们丹道之术的一个传承分支。
这样就得出了一个与世人观念相悖的一个结论,即达摩老祖不是将洗髓、易筋之术传承到我们这里,相反,是我们的丹道之术传承到了达摩老祖的家乡。
在我们已经将丹道之术发展到武学的层次之上时,瑜伽之术却没有任何发展。
最后一个问题是,《洗髓经》与《易筋经》明显不是同一个人写出来的,并且在《洗髓经》中还特意强调洗髓要在易筋之后习练,但在《易筋经》之中又明确说明要内外兼练。这些矛盾之处,大概作者有其难言之隐。
正确的习练方式是二经要同时习练,不可分开。
从二经内容来看,《洗髓经》处于将丹道之术向武学探索、发展的阶段,而《易筋经》则已经将内家拳学成形了。
二经的内容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易筋经》是对《洗髓经》的发展。理、筋、体用等概念是在《易筋经》中出现的,而在《洗髓经》中显然还没有这些有关武学的概念。但是《洗髓经》确实是注重于内里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的,而《易筋经》是注重涨筋腾膜的功夫的。
基于此,我们大概地说《易筋经》是习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洗髓经》是习练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但是严格来说,二经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过程中都是缺一不可的。
对于易筋与易髓,没有先后次序,大家也不要被这二个阶段做截然的区分。“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中,易髓在易筋之先,而在内家拳论中,易筋在易髓之先。所以,易筋易髓只是四个字而已,不要被这四个字困扰。习练内家拳时只需习练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就能够达到涨筋腾膜的程度,所以不要严格区分易筋易髓的阶段。功夫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不是靠易筋易髓的阶段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