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女娲计划的实施,一道道撤退命令陆续下达到前线各部队,让在金山抵抗第10军登陆、在大场等地与日军鏖战的前线将士极度不满,尤其是那些仍坚持在苏州河以南上海城区作战的部队。
在老蒋同志的三令五申下,他们撤出上海时甚至感觉自己是民族的罪人,根本无颜面对这些一直支持他们抗战的上海市民,当这些部队撤离时,官兵们都是低着头看着前一个人的脚走路的,他们根本不敢抬头,他们觉得没有脸去看街道两旁的父老乡亲。
僵持许久的上海会战,由于日军第10军的登陆而很快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队迅速而稳健的后撤,10月23日,日军完全占领上海,对这一结果,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很得意,下面的几个师团长也很得意。
在薛岳暗中策划,为日军准备庞大的口袋阵时,日军的战略是什么呢?如果第10军不进攻南京,那中**队的一切精心准备都是白费心血。
事实上,如果按照日本大本营的战略计划,女娲计划是非常有可能落空的。
此时的日本内阁首相近卫文?和参谋本部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并没有马上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思想准备。
之前在上海的鏖战,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伤亡数字在5万人以上,远远超出了东京的想象,军部才不得不勉强从四处调集3个师团和1个支队组成第10军,在杭州湾登陆以配合上海派遣军攻占上海。
(抗战初期,单就军队数量来说,日军的绝对数量不算少但远远不够用,其要分兵守卫台湾,朝鲜,东北和其国内,它的优势是其有完整的动员和预备役体系,但日军并没有总动员,而且组建新的部队毕竟需要时间,此时日军的兵力也是很紧张的)
10月25日,日本参谋次长多田骏飞抵上海,多田骏向松井石根递送了盖有国玺和各大臣印章的大本营敕令:任命松井石根为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下辖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
命令还写着:待部队休整结束,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再进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的军事行动。
第二天,松井石根召开了华中方面军的作战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师团长以上的高级军官。坐在松井石根左边的是继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皇叔朝香宫鸠彦王,是中将军衔。坐在松井石根右边的是第十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他善于研究军事理论的进攻战略,被日本军界称之为进攻战略家。
这3个人是在座的众人中地位最高的人,他们年龄出身各不相同,但有个显著的共同点,都是被重新起用的预备役将领,仕途生涯坎坷,尝够了被贬无权的苦头。
如柳川平助中将曾担任旅团长、师团长和日本陆军大学校长等职,但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中和山下奉文一起,力挺皇道派士兵哗变反对裕仁天皇的活动,由陆军大学校长贬为预备役,这次进攻上海,由于缺乏指挥员,他才被重新复出使用。
因此他们更知道珍惜这个机会,有更大的野心,手段更残忍。他们一心想再建功勋,成为大器晚成的日本军事家,迫切渴望立下足够的功勋来巩固现在来之不易的权势。
在本心上,这3个人都是希望立即进攻南京的,不打仗哪来的功劳啊。柳川平助更认为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上海已消耗得差不多了,南京北面是滚滚长江,背水之战是不易取胜的,如果蒋介石是军事家,或者稍有军事常识,他就不会固守南京。
可是日军大本营的命令却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在占领上海后,日本军部就向松井石根和柳川平助发出一道命令:“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战线为苏州、嘉兴以东。”而10月25日多田骏带来的大本营命令,则明确了不立即发动南京攻略。
改变一切的是日本人的一项传统,日本军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它等级森严,下级对上级绝对地服从;同时,以下抗上的事情也屡有发生,下克上是日本这个古怪民族特有的一项传统,是有其悠远历史渊源的。
在华中方面军的作战会议后,柳川平助的第10军,实际上根本没有遵守日本军部停止前进的命令。他们当中狂热的青年军官认为:刚踏上中国国土即停止作战,是件让士兵们无法接受的事。
在这种背景下,10月27日,柳川平助中将临时召开了军团扩大会议,中队长一级的下级指挥官破例被允许参加会议。
在会议上,长谷川正宪、奥保夫、野口胜之助、国崎登等年轻军官提议:撇开上海方面的日军,第10军独自向南京方向追击。
这无疑是一个疯狂而冒险的计划。因为,第10军最初的使命是配合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作战,合围由上海败退下来的中**队。而长途奔袭南京,无论是粮食还是弹药,都没有保障。
但这些忧虑,在1937年的那个秋日被狂热的第10军的年轻军官们省略了:“粮食不足就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第10军的抗命是有理论基础的,也符合日军的战术思想。日军历来突出强调进攻,到1937年,日军把明治建军以来一直强调的进攻精神和“攻势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使其“只有进攻才能消灭敌人,取得胜利”和“进攻是摧毁敌战斗力的唯一手段”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了。
《作战要务令》、《统帅纲领》、《战斗纲要》等日军条令、教范在对进攻的论述中,尽管都认为,采取攻还是防,主要根据任务来决定。
但是日军参谋本部和教育总监部在其《关于拟定作战要务令的说明》中明确指出,日军的攻势意志应彻底的“信念化”,因而要求在即使敌人的兵力明显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也应尽一切手段,断然采取进攻行动。“情况迫不得已需要防御时,也要抓住战机,果敢地进攻,给敌以决定性打击。”实际上是把进攻行动绝对化,把进攻作为至高无上的行动。
日军进攻至上的思想和理论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国力虚弱,武器装备和兵力数量都比不上主要假想敌苏联,因此,日本军界认为,必须以高度的训练、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及为国捐躯的精神来弥补兵力和装备之不足。
为此,对军队更加强调精神教育,而另一方面却日益轻视物质的作用和威力,当时参与编纂日军条令、条例和教范的人,都受到“积极的攻势”、“进攻精神”的长期教育和熏陶,他们坚信“进攻和攻势绝对有利”。
他们从日俄战争中总结出的经验是:精神力和肉搏也能战胜强敌;物质战斗力不足是日本的宿命,不可改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