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将军补充道:“我个人还是很欣赏这个构思的,我会向元首提出申请报告,并做好准备工作,但如果没有柏林的正式命令,志愿空军还是无法参加这个计划”。
蒋介石没有气馁,因为这是他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了,他立即急电通知在德国的蒋百里将军,无论如何,都要促成林格同意德国空军参加行动,否则只靠中国空军残余的战机,即使偷袭估计也不会达成足够的效果。
德国比中国晚了7个小时的时差,蒋百里将军收到这份加急电报时正在大使馆里吃早餐,即使身居国外,他也是时刻关注国内战局的,很清楚困守孤城的29军将士的处境,看完电报后,即使不用老蒋提醒,他也立即就明白了这一任务的时间紧迫性。
可他随即也反应过来完成这个任务绝非易事,因为这是有先例的,中国师回国时,从所有2号坦克都被留在德国的事实中,他就知道了林格在保密先进武器这方面的固执,当初他用尽招数都无法说服林格。
将军首先想到的突破口就是戈林,因为他是统帅部的2号人物,又曾经是德国的航空部长,驻华的志愿空军人员理论上也曾经是他的部下,也许他能避开林格下达这个命令。
不巧的是,经过打探后,发现戈林此时正在巴伐利亚乡下参加狩猎活动,将军立即动身千辛万苦在树林里找到戈林,时间已经是下午了,让他失望的是,戈林听明白他的来意后,语意委婉但态度坚决的告诉将军他无能为力,他不能避开元首下达这样的命令。
戈林心知肚明:自己根本就没有下达这个命令的权利,即使有也不敢,如果瞒着林格做这样的事,事后绝对要被林格知道,表面上,那家伙最近看着总是笑呵呵的,可实际上天天都在琢磨如何算计人,要是不小心碰到他的逆鳞还不吃了自己。这样的买卖绝对没办法做,太危险了。
但是他和蒋百里交情还算不错,也不能完全推辞不管,在和将军回去的路上,他咬文嚼字的给蒋百里分析:“其实事情也不是绝对不可行的,关键还是在元首身上,根据我的经验,只要你们能拿出足够的利益交换,我想元首也是很有可能接受的”。
其实他真正想说的是,只要给足够多的钱,林格把那3个航空团连人卖给中国都有可能。自从上次因为沙赫特的经济计划,国家社会党的行政管理人员被裁了一半人之后,戈林就已经坚定的下了结论:林格是一个严重的拜金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
可这种话,心里想想可以,如果林格心情好,当面对他开玩笑也没大问题,可如果背着林格,对蒋百里说的太直白的话,很可能会带来麻烦。
最后他看着将军仿佛不太明白,就建议他回去问问其它人的意见,赫斯那别去了,那家伙什么都清楚,可一向密不透风,他建议将军去问问希姆莱。
等蒋百里赶回柏林直接登门拜访希姆莱时,已经是晚上了。严格的讲,没有提前进行预约,这样直接登门的行为是非常失礼的,何况还是在晚上,是社交活动中的大忌,但现在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的也暂时顾不上了。
希姆莱对蒋百里将军的到来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很高兴,一方面他在严格要求自己要讲究贵族一样的风度,另外他对将军的人脉也是非常佩服和羡慕的,蒋百里在1906年在德国留学时就是德国国防军的营长,和他同期服役的很多人现在都是国防军高级将领。
即使被称为“德国陆军之父”的西克特将军这样的国防军领袖级人物,36年去世前都对将军推崇有加,在容克贵族的圈子里,蒋百里的地位远比希姆莱要滋润的多。
听明白将军的来意后,希姆莱的意见和戈林大同小异,但他由于掌控过“耶稣”组织,现在又是国家安全局长,不但比戈林认识的要深刻的多,也更无所顾忌,他直截了当的告诉将军:“阁下,您必须亲自当面向元首陈述您的要求,我也许可以帮忙您明天一早就见到元首,请相信我的话,元首应该不会直接拒绝您,但无论元首提出什么样的交换条件,不是都可以谈的么?”
听完之后,蒋百里将军也知道自己走了误区,这个时间不可能去求见林格了,心里那个悔啊,把戈林看的太高,白白浪费了一天的时间。
次日和林格的会见,林格装模作样的思考了几分钟后就同意了蒋百里将军的要求,当然按照他的一贯原则,亏本生意他也是不做的,利用这个机会,正好勒索老蒋解决德国现在面对的一个难题。
在经济危机期间,整个世界的原材料价格大跌,让最早复兴的德国大捞了一笔,可35年以后,随着大多数国家都走出困境,国际市场发生了逆转,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原材料价格却不断上涨。
而从35年开始,德国就已经在不露声色的储备各种战略物资了,面对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德国的财政和战略储备计划不容乐观。
因此,他的主要条件就是中德签订一个新的原材料供应协议,主要内容是:德国政府指定的一些公司,将垄断38年起5年内中国出口的稀土矿产资源,并以1937年底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折算成马克结算。
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各国政府都开始的扩军备战,国际市场的原材料价格只会大幅度继续攀升,德国在这个协议中占到的便宜是不言而喻的,完全可以称为趁火打劫。
同时为了尽量回避开战前期的海运封锁,在协议中指定的10几家公司中,其中一大半都是德国人暗中控制的中立国公司,比如瑞典和瑞士的公司,林格的打算是,由它们组织进口,躲避英国人的封锁,再想办法转运到德国。
这个条件必须由蒋介石来决定,但林格同时提出的另一个条件却让蒋百里这样富有智慧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林格到底都在想些什么?
9月2日晚,国民政府接受了林格的条件,被命名为“盘古”的中德第一次空军合作行动正式展开了。
为了保密起见,于是就出炉了那么一篇不伦不类的总裁电令,目的就是为了安稳住北平守军的军心,蒋介石代表了国民政府,冯玉祥代表了西北军,白崇禧是提出计划的人,正好来做保证人,可以说也是煞费苦心。
其实在法尔肯豪森将军的支持下,当蒋百里将军还在德国活动的那两天里,中德空军就已经先开始了很多准备活动。
在广西的德国志愿空军全速向华东各机场转场,同时双方空军动用了所有能使用的运输机、客机、轰炸机,甚至包括老蒋的专机,全力向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机场空运地勤人员和物资,为下一步转场进行先期准备活动。
如此大规模又要求这么短时间完成的行动,是一项真正高难度、高要求的大工程,因此,尽管知道北平守军压力巨大,大本营和德国顾问团经过反复研究后,也只能将盘古行动定在了9月5日凌晨,这已经是计划内的最快行动时间了。
另外,接应突围部队的地面军队也需要时间动员和前移到预定位置,而此时此刻,最适合执行这一任务的就是刚整编不久的八路军129师。
扣除激战中的傅作义部和孙连仲部,129师是离指定接应位置最接近的中**队师级单位,而且,129师的机动还相对不会引起日本人的疑心,即使这样,他们也需要在2天时间里,急行军100多公里。
难度最大的还是空军的转场,中国空军第4大队刚从杭州出发向北方转场,就遭遇了恶劣的天气状况,天空阴云密布,雷雨阵阵。
到达芜湖、进入山区后,能见度更差,飞机穿云破雨,像一叶叶孤舟在湍急的气流中颠簸飞行。
幸好长机驾驶员高志航很熟悉附近地形,他打守势命令各中队改成纵队,超低空跟踪飞行,沿着山谷逶迤前进。
雨越来越大,云层越来越低。他们驾驶的‘霍克2‘飞机是款老式飞机,没有空中通信设备,也没有座舱盖,飞行员在露天中接受风雨的考验,靠目视彼此保持联系。
后边的飞机必须紧紧跟住前面的模糊机影,盯住前机忽明忽暗的航行灯,连眨眨眼睛都怕掉队。
两个多小时的飞行,紧张而艰苦,一阵阵冷汗混合着雨水,流进座舱,又洒向大地。
中国空军加上德国志愿空军,预计参与盘古行动用于战斗的飞机将达到近700架,可由于转场时出现的飞机故障,还有为了迷惑日军情报指挥机关,从9月2日起,中德空军在华东战区也对日军进行了小规模的攻击而造成的损失,最后能够参与攻击的作战飞机统计为647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