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八一中文网

新八一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 > 第16章 暗渡陈仓

底色 字色 字号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第16章 暗渡陈仓(1/2)

    日军的飞机和大炮,让中**队又一次体会到了现代化战争中火力的重要性,在坚守城墙5个小时后,守军就不得不改变策略,主动放弃城墙让日军进城,只有和日军在城市内近战才能限制日军重火力的发挥。

    巷战中,29军和13军拼的很壮烈,进攻的日军也不好过,北平城内虽然还称不上完全的要塞化,但**毕竟已经准备守城多日,而且北平城市内建筑比较坚固,道路宽阔且笔直,经常几个火力点就能控制很大一片区域。

    最让日军头痛的是,**熟悉地形,被打散的部队轻易就能找到地方隐藏起来,小分队也总能穿墙过屋到日军背后偷袭,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总是黑枪、暗枪不断。

    日军进城巷战2天后,就已经看不到敢于骑马在大街上晃的日军军官了,因此日军每攻占一条街道后,还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清剿散兵,这大大制约了日军的进攻速度。

    守军这时候还没意识到,还有一个因素也减轻了守城部队的压力,从南面进攻的第四师团并不是死冲烂打的部队,他们是非常讲求策略和原则的大阪“商人师团”。

    能不拼命就绝对不会拼命,他们的兴趣更多的放在到处搜寻战利品上,毕竟第四师团的官兵首先是商人,然后才是军人,有钱了才能更好向天皇效忠么。

    艰苦卓绝的巷战打了3天后,守军还控制有城内至少3/5的区域,而且随着日军地盘的扩大,29军组织小分队到敌后进行骚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但此时,即使下定决心要和北平城共存亡的佟麟阁将军,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主意,决心组织部队进行突围了,因为按这样的消耗速度,最多一星期,守军的弹药就会首先支撑不住了。

    他可以接受战死沙场,29军和13军将士可以拼光打光,但如果没有弹药,将士们的命运就不是拼命而是被屠杀了。

    佟麟阁和汤恩伯开始组织高级军官确定突围计划,目前的战场局势是,日军从东、南、北3面攻进北平城,只有西面的日军第5师团没有动静。

    通过这几天的侦察,第5师团在城外的防线,靠近北平城墙的几里区域内还是比较松懈的,但是大家都明白这样的部署完全不合情理,这是日本人明摆着给**留下的陷阱。

    但是如果进行突围,也只有西面这一条路可走,东南北3面能否突出城墙现在都有问题,另外,日军华北驻屯混成旅团已经攻占了北平南面的涿州,在这3个方向上,即使勉强冲出去了也是死路,只有西面才可能有中**队进行接应。

    残酷的现实决定,明知道西面是陷阱也要去搏一下了,他们的计划是在9月3日晚上,按照13军进北平的经验,各部队利用黑夜分散突击,能冲出去多少是多少。

    形势严峻,决定突围计划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正当佟麟阁准备下令将突围方案发电报给第一战区,请求在北平西面派出接应部队时,通讯处的值班参谋却先拿着份电报走了进来。

    这份电报的内容让众将军的心情一下子又复杂起来,首先它是蒋介石越过第一战区司令部直接发来的一份急电,另外电报要求13军和29军再坚持2天突围,最后也是最让人想不通的是突围时间选择在了9月5日凌晨。

    众将军听完佟麟阁宣读完总裁电令,目瞪口呆的对视着,不说29军的将领,即使中央军嫡系的汤恩伯都想抗命不遵了,他心想:老蒋开始瞎指挥了,打一夜混战也许还能冲出去几个,可选择凌晨突围,冲不出去几里路就会天色大亮,在日军的围追堵截下,估计是要全军覆没了。

    还是宣读总裁电令的佟麟阁最先回过味来,因为电报的署名当然是蒋介石,可是意外的是下面还有2个人的名字,正在华东参加军事会议的第一战区司令冯玉祥将军和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将军,这是完全不符合规矩的,但出现在这么一份电报上,就绝对有名堂,说老蒋有时候会瞎指挥估计没人有疑问,可要说这两位将军也陪着他发疯又不太可能。

    29军的孤军奋战,使北平在日军重兵围困下,始终牢牢的掌握在中**队手里,这对七七事变以来,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士气,起到了怎么形容都不夸张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北平防御战是有远超其军事价值以外的重要意义,如果29军在日军合围前撤退,虽然有足够充分的军事理由,但老百姓不可能懂得军事,只会认为是**不战而逃,对民族感情有着巨大的伤害。

    但有所得就必有所失,自从日军对北平发动强攻后,不说被围困的两个军将士受苦受累,即使蒋介石和大本营的高级将领们也是愁白了头,死守的代价就是被团团包围,在抗战初期如果就有2个主力军被全歼,也对国民无法交代,对军队的士气更是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无论如何又要想办法救援。

    这仿佛是个死局,严酷的现实就摆在面前,无论总参谋部还是第一战区都想不到任何可行的救援计划。

    在京津地区,日军已经集中了9个师团多的军队,比在淞沪战场的日军还多,另外还随时可以得到关东军的支援。即使第一战区的全部军队齐上阵都不具备解围的实力,甚至哪支部队冲上去自身都凶多吉少。

    各种情报都证实,在北平西面,日军第5师团已经组织了完整的防御阵线等待中**队突围,这种情况下的突围真能突出多少部队来,大多数高级将领都持非常悲观的态度。

    也许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在远处安排部队策应,而让13军和29军利用黑夜掩护自行分散突围,但这多少有点听天由命的态度了,何况第5师团的主力并没有放在一线阵地上,其兵力部署明显是一种大纵深布置,这种方案突围一样是凶多吉少。

    9月1日上午的大本营会议后,蒋介石又召集部分高级将领讨论如何为29军和13军脱困,时为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先瞄了一眼顾问团法尔肯豪森将军之后,抛出了他刚想到的一个建议。

    在刚刚结束的大本营会议上,空军司令周至柔也汇报了空军的状况,其中重点提到德国志愿空军在广西将飞机组装完毕,部分地勤人员和器材已经先期抵达江浙战区的机场,主力于昨日也开始大范围转场,预计一星期内将形成完整的战斗力。

    听到这消息时,他就感觉到了什么,直到蒋介石再次提起如何为北平解围时,他突然意识到,德国志愿空军的到来,日本人的情报机关即使知道,也绝对不会想到他们会突然出现在华北战场的上空。

    如果只是单纯派出陆路的接应部队那确实很危险,但加上强有力的空中支援,必然能打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就能为突围行动提供最好的掩护。

    这一计划的关键就是保密和行动的突然性。中德空军可以在明面上声势浩大的转场华东,以此为理由,对华东各机场加强警戒、封锁和伪装,散布空军将攻击日本上海派遣军的各种谣言。

    通过不断的大规模调动,误导日军的情报机关,华东各机场确实天天都在起降大批飞机,但那只是中转站,空军主力在此短暂停留后将继续转场华北,这就是我们本土作战的优势。

    蒋介石听完白崇禧的建议后,立即双目放光的盯向法尔肯豪森将军,经过和德国人这么长时间的接触,老蒋已经准确的掌握到了一个信息,德国顾问团并不是一个花架子,通常情况下,它对德国国内的影响力,比德国驻中国公使还要大。

    老蒋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而这要完全归功于林格的用人策略。林格的用人之术绝对可称上一流,他在用人上的手腕和花招多多,其中就有一个原则:

    对一些非正规的特殊机构,比如情报组织和临时性的外派机构,必须充分下放权力而且亲自为之撑腰,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这些机构,正常的发挥它们应该起到的作用。

    在对待驻中国顾问团时,他就是采取这样的态度,国民政府想和德国商讨什么事情,可以,但首先必须得到中国顾问团的同意,否则一切免谈。

    老蒋同志也是一个一流的政治家,他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规律,因此,在听完白崇禧的建议后,他才会首先把期盼加询问的目光投向法尔肯豪森将军。

    可惜的是,法尔肯豪森将军虽然也认为这是一个大胆而且神奇的构想,还是不得不婉拒蒋介石。

    他指出:德国志愿空军指挥官不会接受在华北出击的命令,因为林格对他们有严格的命令限制,战斗机只执行内线防空,轰炸机也只能对敌人一线阵地攻击,绝对不允许深入敌人控制区域执行任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