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非常信任和尊敬西克特将军,其在中国期间权利极大,已经完全不仅是个高级顾问的角色了,被委以前所未有的职务:“委员长委托人”――即老蒋的代理人。
他以此身份出面,可以代表老蒋与国民党政府各机关首脑谈话,地位仅次于老蒋同志。军政部长、陆军训练总监等高级官员,也须亲自到他的官邸向他请教。而且规定每周二、五上午,10时至12时见客,还需事前登记。
其官邸前经常有大堆国民政府高官来排队请求接见,能受他优待的人很少,但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蒋百里将军,他们之间有深厚的交情,还有对对方才华的欣赏。
蒋百里将军早年先后在日本和德国留学,对日本评价甚低,但一生都很崇拜德国,20世纪初他在德国留学时,就和德**界很多要人结成深厚的友谊,而中德在历史上的交往也是极其复杂的,德皇威廉二世甚至主张成立中国、美国、德国的世界大三角的格局。
蒋百里上将一生传奇太多,这个孤独的将军不是**,也不是国民党嫡系,资格比蒋介石老,他的智慧有小聪明,比如西安事变,张学良想派个人去南京接洽停战,又怕南京不接受,问计于蒋百里先生,将军问:“这里的人你最讨厌谁?”张曰:“蒋鼎文。”将军说:“那就让他去。”南京很快停火。
他也有大聪明,可称中国近代难得的战略家。他在《国防论》和其他著作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对中国抗战有着更加重要的指导意义,归纳起来有三:
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
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第三,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
具体做法是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事实上中国战场的进程几乎完全是按照这本37年的著作来进行的,事后看来,它仿佛就是一部预言书。
七七事变后,全中国范围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爱国运动,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各媒体、党派均高声呼吁“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
老蒋同志其实也不例外,甚至更恨日本人,因为日本人已经让他背着多年骂名了,这样的领袖做着也确实很委屈,在得到情报日本人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他几乎立刻就想起了西克特将军的构想,对于日本人他再也不愿意忍受了。
这次他下定决心主动出击,进行上海会战,除了国内外舆论的因素和西克特、蒋百里两位将军的战略理论之外,还有很多理由:一是日本人的侵略已经危害到他的统治基础,二是德国人坚决支持他抗战,甚至承诺要直接派出空军作战,给了他一定的底气,三是经过多年的中德全面经济、军事、技术合作,国民政府已今非昔比,他有了相当的实力做后盾。
经过整编的德械师(包括13军)达到了35个师,其中36师、87师、88师、中央教导总队等部队更是基本按照德国步兵师进行的装备,甚至在教导总队还组建了3个装备德国“蛇”式坦克的装甲团,他认为在上海地区集中重兵是可以和日本一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