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录:
赵登禹29军132师师长,山东菏泽县赵楼村人,1937年7月28日在北平被炸弹炸断双腿壮烈牺牲,赵登禹牺牲后,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签署的烈士证书,赵登禹将军在强敌面前临危不惧、英勇奋战、血洒疆场的事迹永远值得中国人民怀念。
赵将军临终对部下言:
不要管我,北平城里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她的儿子为国死了,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
~~~~~~~~~~~~~~~分割线~~~~~~~~~~~~~~~~
8月3日,正当第13军在华北陷入四面楚歌而绝路狂奔时,让全世界都感到胆战心惊的上海会战爆发。
国民政府为反击进行了充分的准备,8月2日,日本上海驻军又一次主动挑衅之后,**没有继续退让,而是以精锐部队向盘踞市区的日军发起了全线反击。
战事激烈而血腥,中日双方不断增兵而逐渐发展成一次大规模会战,参战总兵力超过120万,均付出了重大的伤亡,战役过程更是曲折惊险、一波三折。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队不能在上海市区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的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
但在上海外围,中**队早已经重兵云集,陈诚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奉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后,更多的援军被迅速征调到江浙一带。
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沪杭地区是其中的第3战区,蒋介石亲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并任命陈诚为第3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集中主力于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日军登陆。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南京上海的警备部队为主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辖9个师1个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攻击上海市区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编组15集团军,陈诚兼任总司令,负责抗击日本人的登陆;9月以后,随着战事扩大,从两广、福建、四川、湖南各地出发的援军陆续增援到战场,又编组为第19集团军(薛岳为总司令)、第10集团军(刘建绪为总司令)、第21集团军等等。
与**相比,日本人的反应则明显慢了一拍,因为其错估了国民政府主动攻击的决心,他们在发现中**队大规模调动的时候,虽然也立即成立了上海派遣军,但是中**队发起进攻的速度大大超出了日本人的预料。
8月3日战役爆发时,日军只有部分援军已经抵达上海,更多的还在海上飘荡或者等待装船,在上海的日本军队仅有不到2万人,而且分属海军、陆军等不同系统,最大的编制也仅是旅团。
上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时候,日军在上海的兵力严重不足,为了顶住中**队的强大攻势,大量在上海的日本平民,都被日军就地征召到部队中。
日军参谋总部在这方面有着明显的误判或者说轻敌,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方面,按照日本人的侵略计划是先消灭华北中**队后,沿着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快速南下,这是他们的理想策划图,从总的战略上讲,是采取由北向南的进攻策略,这样可以逐步蚕食压缩中**队,并建立相对稳固的后方,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人,是学习了中国历史的多次由北向南统一路线而制订的这一计划。
另一方面,在发现国民政府不断向华东增兵后,日本人按照惯性思维认为自己仍是主动进攻方,中国人的增兵更多的目的是用于防守,所以日本人虽然成立上海派遣军,预备发动上海战役,但是动作上却是慢了一拍。
在驻上海地区的日本军队中下层官兵中,这种心理体现的更加明显,在上海地区陆军实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的日军官兵,却在不断的向中**队挑衅,又制造了多起士兵“失踪”事件,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能主动发起攻击,中国人只会防守。
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这种想法实在是个致命的错误,8月2日下午5时左右,日军特别陆战队大山勇夫中尉和一名水兵,驾驶汽车直闯虹桥军用机场,并开枪射击中国哨兵,警卫机场的中国国民保安队开枪还击,两个日本军人当场毙命。
没等日本人在国际上叫嚣制裁、惩罚的声音落地,准备就绪的中**队,于次日凌晨4点就发起了排山倒海一样的攻势。
日本人初期可以说被彻底的打蒙了,中**队没有进行炮火准备,就趁着最后一丝夜幕发起了攻击,大量的日军官兵在混乱中就丢掉了性命。
日本人的盲目自信又造成更大的胡乱,很多一线日军听到枪响后不仅没有就地组织防御,却主动放弃阵地,离开据点向中**队控制区域主动发起了反冲击,这种行动足够狂热但是也足够愚昧,
到8月3日上午9点,日军所有一线阵地都被中**队突破,双方控制区域犬牙交错。中**队的数量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对此是一凑莫展,拿不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一线阵地的防御体系已经乱成一团,中**队突破后,很多前线日军都已经被分割包围在各个街区,仓促间,上海派遣军也曾组织了一些部队进行了反击,不但被中**队顽强阻击,还要承受攻击失败后,中**队的顺势反攻。
与中**队络绎不绝的攻势相比,日军兵力不足的毛病很快就体现出来,根本打不起这种残酷的消耗战,只好放弃反击的计划,全线收缩兵力进行防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