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陈阵喝了口水继续说:中华民族以后的道路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的路线发展下去的:农耕越扩大,小农意识就越强;农耕和小农意识越强,华夏民族的性格就越弱。而华夏民族性格越弱,游牧民族的攻势就越强;攻势越强,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输血就越强。当农耕和儒家发展到绝对优势的时候,华夏民族软弱的性格就支撑不住华夏大厦了,这就需要农耕和游牧两个民族联合支撑或交替支撑,到最后则主要要靠强悍的游牧民族来支撑。这就是几千年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农耕必定软化农耕民族的性格,而草原必定强化游牧民族的性格,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必须依靠游牧民族定期或不定期的不断的输血。而这个规律涉及到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即民族性格问题。
性格对于个人来说,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民族来说,民族性格则更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从世界各民族兴亡盛衰的历史看,民族性格属于民族脊梁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强悍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就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从世界上实际存在的民族价值标准看,民族性格软弱是一个民族最致命的缺陷。因为,软弱的民族性格是民族的万恶之源,它将导致一系列最可耻、最不可饶恕的罪恶:不思进取,坐井观天、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叛卖投降、俯首称臣;人民被杀戮、被贩卖、被奴役、被奸淫、被歧视;民族被改种、改文、改姓、改身份等等。世界上无数古老农耕民族就因其性格软弱,而被残酷的世界无情淘汰。世界发展到现在,人口激增,生存空间和资源日益短缺,民族性格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必须更加充分重视民族性格问题。为此,又必须从民族性格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民族性格的演变发展史。
我认为,中华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和文明的伟大贡献,最主要是在精神上性格上的贡献。而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则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华夏农耕民族是创造古代中华文明的脑与手,而游牧精神和游牧性格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脊梁。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勤劳是中华农耕民族的特点和优点,而勇敢则是中华游牧民族的特点和优点。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和勇敢缺一不可。灿烂的中华文明就是在中华这两个民族优点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伟大文明。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西周以后,华夏民族的一个主导性的盛衰规律也由此开始:一旦华夏民族性格羊性太强于狼性,华夏中国就被异族入侵,山河破碎,任人宰割;一旦狼性太强于羊性,华夏中国就**暴政,或军阀混战,民变蜂起,战乱不休。只有华夏民族在性格上狼性羊性大致平衡,狼性略大于羊性时,华夏中国才疆域扩大,国富民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中国的历史是不是按此规律发展的,而且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是又印证了这一发展规律。如果认清和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等于找到了“中国病”的病根,也就可以找到对症良方,大致看清未来的道路。这些年来我就在梳理这个东西。吃透了草原民族的狼图腾,就有了新思路。思路有了,理起来就比较顺畅。
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象征华夏最高权力和地位的“九鼎”宝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此后,犬戎便成了华夏民族的最可怕的敌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还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称之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唐德宗年间,大臣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汉族特点的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到春秋初,犬戎又成为秦国的强敌。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国的游牧民族、游牧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图腾,也必须从犬戎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