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深入的了解当今武汉,乃至整个湖广的实际情况,以便在说服张之洞的时候可以做到有理有节。姚兴华一行诸人花费了三天多的时间,走编了武汉市区的各条街道,酒楼茶馆和厂矿商户,可谓是收获颇丰。
在这其中尤其以张之洞自行筹款,开办的汉阳铁厂能够吸引姚兴华注意。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企业,因为姚兴华的意外出现,使得历史的走向发生了巨大转变,首当其冲的就是张之洞没能够将其在广州时兴办的铁厂搬迁到武汉,这也间接造成汉阳铁厂因为资金不足使得规模较小,产量不足。而且,在历史当中,与汉阳铁厂一同兴建的汉阳兵工厂,也同样因为经费不足等诸多原因,胎死腹中。
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姚兴华把与张之洞的会面地点,就订在了他们抵达武汉后的,用的第一餐的那家名叫“小黄鹤楼”的酒楼中,在二楼的一个比邻汉水的雅间中,两位昔日的从属二人,在相别四年之后,再次聚首。
“大人,近来身子可还安好?多年未见,学生给您请安了。”刚一见面,如今已身为两江总督,朝中地位隐隐已跃居张之洞之上的姚兴华,仍对张之洞保持着学生之礼。
“姚大人对老夫行如此大礼,老夫如何消受得起啊,如今你我二人同殿称臣,不必太过客气了。”张之洞说的这番话,至少从面部表情看来,还是很情真意切发自肺腑的,不会让人有冷嘲热讽的感觉。
“大人如此说,可真叫学生无地自容了,圣贤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昔日在两广,若若不是大人青眼相加,破格提拔,安有学生今日之成就,学生今日的这一切,全拜大人啊。”
姚兴华的这一番真情表白,似乎让张之洞的心里很是受用,就连说话的语气,也不在似刚才那般生硬。“好了,我们就不要再为这些个虚礼争辩下去了,以你我二人如今的身份,似乎不宜在此处多做停留,我们还是打开天窗说亮话,直奔主题吧。”
“大人所虑甚周,如此,学生就开门见山了。。。。”
接着,姚兴华就把自己之所以敢冒着被朝廷猜忌这天下之大不韪,亲自从南京赶到武汉的目的一五一十的,毫无保留的向张之洞述说了一遍。同时,姚兴华也没有忘记,给眼前这位,除了北洋李鸿章之外中国近代史中最开化、最最能够接受洋务老人,讲讲如今的两江,在自己和两江所有同胞共同努力之下,所呈现出来的喜人成果。以及刚刚在上海结束的世界博览会中,所取得的丰硕果实。
除了摆事实讲道理之外,姚兴华自然也不会忘记施以利诱。诸如两江现已掌握,并成功投入使用高新技术的输送,整套生产工艺,乃至整间工厂的迁移和投资兴办新工厂等以上种种的好处,任他是谁也都是难以拒绝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