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瑾拿出下午在图书馆里借的《古今名医针灸医案赏析》,看了半个多小时后,才取出《伤寒论讲义》,开始抄里边的条文。
这个学期,开始了《伤寒杂病论》的课程,经过一个月的学习,总论部分已经学完,原文文部分也学了十几条。任课老师说下次上课要抽查背诵已学条文,所以背诵原文刻不容缓。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中医临床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年代久远,有些信息现在很难正确解读,不是原文全部内容都深入学习,所以和《内径选读》一样,课程也只是选择比较重要而极具临床指导意义的部分来教授。要不然,一部《伤寒杂病论》,半部《黄帝内经》就够研究一辈子的了。
一般针推专业的学生多数朝着针灸推拿方向发展,不重视方脉,也很少将《伤寒杂病论》当重点课程对待。
陈瑾由于不想放弃方脉这一块,所以比较上心。她习惯在晚上和早晨背书记知识点。
晚上记背,睡觉前脑子里还是这些知识,不容易被其他杂念占据脑海,早晨起来还会印象深刻。万一失眠,还能借着短暂记忆反复默背。
早晨记背,因为早晨精力充足,且记忆力强,加上还没被其他事情干扰,记起东西来很快。
如果难以静下心来,她就反复读或抄写这些要熟记背诵的东西。
她发现很多时候,靠短暂记忆记下来的并不是文字信息,而是图像。比如说课本的某一页上的一段话,她初时背诵,闭上眼睛看到的是这一页的画面,某一句话在这图画的什么位置,记下的是这段文字的图像。
快速地用眼睛将图像传输到大脑,这也许正是某些人临时抱佛脚靠短暂(瞬间)记忆就能通过考试的秘密。对于某些只有选择题的考试,一些人在做模拟题的时候只看正确答案而不去理解为什么,甚至不知道答案是什么意思,靠眼熟就能考取高分,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而那些图像过不了多久就会慢慢模糊,因为每天通过眼睛输送到大脑的信息太多了。
对于那些重要的以后会长期使用到的知识,是不可以仅仅依靠短暂记忆来记住的,那样不深刻也不牢靠。
所以陈瑾必须趁热打铁,趁着脑海里的图像还没完全模糊之前,尽快把图像变成纯文字。
如果旧的图像已经模糊,那么抄写既是在建立新的图像,也是在加深文字记忆。而默读或朗读的过程则是一边加深图像印象,一边提取文字信息,并转变成语音信息。
对知识点更加深刻的印象,是变成滚瓜烂熟脱口而出的语音信息。
记得小学时期背诵的乘法口诀,等到能脱口而出灵活运用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没有了图像(乘法口诀表),也没有了文字(如“7×9=63”或“七九六十三”等),而是一个个熟悉的声音回响,是在心里默背的声音。
所以学习并牢记知识,除了理解,还需要看、写、读配合,也就是常说的眼到、手到、口到,最后刻在脑子里的,可能是图像,可能是文字,也可能是声音。再加以理解和运用,变成动画(使用过程的画面),最终变成新的记忆(使用经验),就算真正学到了,成为自己的东西了。
把新学的十几条《伤寒论》条文抄了两遍,又读了几遍,背熟了以后,陈瑾就收起了书本。
许承跃见她忙完了,也将书本收了起来,说道:“不看了,出去逛逛。”
两人就在校园里逛了十几分钟,许承跃将陈瑾送到宿舍楼下,才说道:“从这周开始,周六我都会去市里。”
陈瑾忙问:“去市里做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