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的办事效率极高,前日才和柳铭章聊完,第二天便派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内侍省小黄门,带同一个精美的木盒来到开封府,说是与那赵四商议过后,决定采用他的建议。
只是当内侍将木盒放在桌上打开的瞬间,柳铭章只觉得里头金光闪闪,定睛细看才知道,原来是数枚金锭,应该有五十两之多。
正当他不解时,内侍对他作揖道:
“官家口谕,望柳大人能在乾元节前精心置办一份礼物赠与赵四生母,代赵四尽人子之孝。大人切记供物须精,若是不能讨得母亲欢心,只怕官家是要降罪的。”
“哎哟!愿为是为了我的妈呀!”
柳铭章听罢翻了个大大的白眼,一口气没上来差点便晕死过去。
最终,强忍着心中的无语,还是走到盒子前抓起一枚金锭轻轻捏了一下。
其实黄金的从外观颜色上很容易区分,但是纯度和含量肉眼看不出来,只能通过其质地的松软程度来分辨。
古早时期的镀金工艺不比后来拥有合金技术,只能用物理方式进行区分辨别,其中就包括“用牙齿咬”、以及“用指甲捏”。
黄金本就是可流动金属,24K的纯度便是古时候的真金。
和现代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当时没有18K的合金制法增加金器的硬度,只能用真金涂抹到烧炼的泥陶模具上。
这样的镀金方法只要轻轻一捏就能感觉到只有表层是松软的,于是人们在分辨真金于镀金时习惯性地用牙齿来咬,或者用指甲捏。
在宋代,因国土面积严重缩水,陕西、山西等产矿集中地处于边境。
当然最最最重要的,还是儿皇帝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这个在汉唐时期金矿产出比重最大的地区。
在当时,金矿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一代、陕西河南交界的小秦岭,山东的胶东半岛,以及云南贵州四处。
因为云贵和秦岭高海拔且多山林,加上早年开发度较低导致开采难度较大,高产的金矿以内蒙和胶东为主。
于是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举动,几乎相当于割让了中原金矿的半壁江山。
导致金属产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黄金白银黄铜紫铜等陆续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
柳铭章之所以动手鉴别赵祯送来的黄金成色,主要想看看赵祯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从黄金入手的质感来看,再结合先前说的“先帝太后之礼用真金”,李氏的身份地位在赵祯眼中也已经是“太后”。
至于眼前这道题目,很显然,赵祯送来的真金,是希望柳铭章熔掉这些金锭,然后开动脑筋,赶在乾元节那天给李氏打出一些精致的礼品。
只不过五十两的分量实在少了些,只有2000克的重量。
另外时间也非常仓促,眼下距离赵祯的生日乾元节只剩下短短三天,简直是强人所难。
“柳大人是不是有难处?”
年轻得还是个孩子的内侍官见柳铭章一脸苦恼,开口道:“官家之所以命小人前来,便是为了协助大人,官家还说,只要是为了尽孝,柳大人的一切要求都能满足。”
不知为何,当柳铭章看到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太监一脸老成持重的姿态,心中便多了些好感,又想到自己向他这么大时,还不知道在哪里疯玩,多少又有些自惭形秽。
良久,捏着太阳穴的另一只手松开,做了个深呼吸后问道:“公公如何称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