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阿克塞尔罗德真正伟大的贡献在于:他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加上一条附加规则,不惩罚违规者的人也应受到惩罚,这一原则才会对好人有利。阿克塞尔罗德称之为“元规范”。
元规范强调各群体应鼓励遵守规范的成员惩罚违规者。鼓励方式是萝卜还是大棒并不重要。阿克塞尔罗德采取的是大棒方式,认为纵容违规者本身就是一种违规行为,需要受到惩罚。但是通过积极奖励那些帮助惩罚违规者的成员,也能达到相同的目的。
孔子对怨恨的理解其实很深,他用了“迁怒”这个词。
“君子不迁怒,不贰过。”
怨恨就是用攻击性来避免承认自己的无能,是“合理化”的一种形式。
心理学中的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言论、想法、行为、结果,尽量赋予合乎情理的解释,或是以掩饰和自欺的方式来重新解释,使之能说服自己或他人,以获得自我安慰。
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在1963年发表过一篇经典的论文,研究道德准则的生成过程,提出人的道德标准的形成要经历六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小孩子是以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的标准,判断一件事是对是错,取决于做了这件事之后是会被奖励还是被责打;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开始形成,判断是非的依据就是单纯的个人好恶。这两个阶段被称为“前道德水平”,意味着道德标准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到了第三阶段,小孩子开始重视别人的态度和利益了,知道了能让别人高兴的事也是好事,尽管这件事情不一定对自己有利;第四阶段则有了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乐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认为凡是遵纪守法的行为都是好的。这两个阶段被称为“遵从习俗角色的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