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八一中文网

新八一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机缘十五年 > 第六十三章 食中乾坤

底色 字色 字号

机缘十五年:第六十三章 食中乾坤(1/2)

    天才亮杨倩就起来了,尽管她的起床动作很轻,冯若雪还是醒了。

    “你咋也醒了?你再躺会儿,我做手擀面条,你和卢飞吃了再出发,时间足够的,深圳那边10点才上人的。”杨倩一边扎头发一边对冯若雪说。

    冯若雪也从床上坐起来:“我以前也经常这个点起床,夜里三四点醒了就开始失眠,怎么睡也睡不着了,只得起来,洗把脸看书。”

    “现在好了吗?”

    “好多了,”冯若雪说,“每天要上班的,生活有了规律,白天忙累了,夜晚自然也睡得香。”

    “那你随便哈,我弄早餐去。”

    冯若雪靠近床头,拿起那本

    《艺术的敌人——余秋雨作品批判》来,昨晚光顾着和杨倩聊天了,没顾得上看。

    她看书有个习惯:先看作者,再看目录,然后根据判断挑出最吸引她的章节看。

    作者是崔曼莉,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这还靠谱,给余秋雨挑刺,最起码也得是中文系毕业吧,她想。

    看目录,第五章是“累累硬伤话秋雨”,冯若雪来了兴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铺天盖地,竟有硬伤么?

    她读下去,作者开篇对余秋雨散文中惯用“文化”、“文明”的字眼提出批评。

    然后援引李书磊先生在《余秋雨·评点》中的话:

    “余先生用词‘大而无当、辞不达意,其实他所要说的不过是文化人从事的那种文化”。

    1.对现代精英文化意识的缺失;

    2.思维模式简单;

    3.对待历史欠严谨;

    4.诸多文学艺术的弊病;

    5.资料堆里写旅行。

    冯若雪看得有趣,不禁哑然失笑。这是文人相轻吗?可能有一点,但作者证据充分,言之凿凿,很让人信服。

    她不由得想起一个段子,说是警察例行检查一个小姐的包包,打开一看,有三样东西最招眼:香水、卫生巾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照这看,《文化苦旅》相当于柳永的词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的词史上,柳永是什么地位?

    他不过是在词的内容和形式上有开拓之功,单就填词的艺术,比之苏、辛,比之李清照,比之吴文英、姜白石,还差那么一大截。

    余秋雨的所谓“文化散文”,她看过一些,诗意的文笔和别开生面的格调确乎让人眼前一亮,但其中的煽情成分很让她不舒服。

    散文贵真,贵激情,贵感动,余秋雨自己也认可。所以,古往今来,同一个文人的散文臻品绝对不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