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第一百四十一章 汉初礼仪的制定者(2/2)
随后,叔孙通又给出了一个建议: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弟子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
制定朝仪,这就是刘邦要解决的难题。
但,刘邦是聪明人。他知道制定规矩,也会被规矩束缚。所以,刘邦说了这样一句话: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背后的意思是说,我不想被束缚住。)
叔孙通是聪明人,听懂了话中的意思,列举了几个人:三皇五帝。
又说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制定礼仪的方式:按照当时的情况,给人们制定出节制或修饰的法则。不同朝代的礼节不同。
最后,叔孙通表明态度: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
刘邦听了,对他说:可以试着办一下,但要让它容易通晓,考虑我能够做得到的。
同时,这句话也是告诉叔孙通,你制定礼仪,我是赞同,但,有个前提,不能难为我。
鲁,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汇集之地。
于是,叔孙通奉命前往鲁,征召三十多名儒生。
按道理说,征召儒生会很顺利。毕竟,是大汉皇帝刘邦允许,还有活动经费。
成功了,就能一举成名,谋个一官半职,吃喝不愁。
但,有两个儒生,很有气节。
他们拒绝应召,还骂了叔孙通一顿。
他们先表达了一个观点:你侍奉近十位君主,靠阿谀奉承,取得亲近、显贵。
这句话,说叔孙通人品不好,跟他一起,很丢脸。
接着,他们加大攻击力度,说了这样的话: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
这句话充满嘲讽:天下动荡不安,百姓食不果腹,你搞礼仪,简直是痴人说梦。
最后,他们直接表明态度,这个时候搞礼仪行不通,说了这样的话: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你搞礼仪,不合古法,就是一个笑话。
我们就不陪你瞎折腾,你走吧!别玷污我们的名声。
叔孙通笑了笑,说了一句话: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叔孙通征召三十多名儒家学者和百名学生开始演练,小有成果,便让刘邦观看。
刘邦看后,说了两个字:能行。
叔孙通得到刘邦支持,更加用心制定礼仪。
及至,新都建成,刘邦在长乐宫举行岁首大典。
叔孙通负责,大典仪式。
史料记载了,这一次岁首大典。
这套礼仪,包括几个阶段。
开始:
时间选择在天刚亮,执礼者开始主持礼仪。
过程:
先是在廷中展现大汉军威:战车、骑兵、步兵、宫廷侍卫、兵器、各种旗帜。
其次,诸侯群臣,文武百官,依次进入殿门。
跟着,带路人走在前面,为前来的人带路。其中,文武大臣,按照尊卑,官位高低,站成两列。
武将,依次排列在西边,面向东。
文臣,依次排列在东边,面向西。
大行令安排九个礼宾官,从上到下传呼。然后,刘邦乘坐龙辇隆重且盛大登场。
诸侯王以下至六百石以上的各级官员,依次毕恭毕敬向皇帝行礼。
诸侯王以下的所有官员没有一个不因这威严仪式而惊惧肃敬。
仪式完毕,再摆设酒宴大礼。
诸侯百官坐在大殿,都敛声屏气低着头。
刘邦不发言,他们也不能说话。
刘邦说话,他们不能讲话。
然后,按照尊卑次序站起来向刘邦敬酒。
监察官员执行礼仪法规,找出那些不符合礼仪规定的人把他们带走。
结束:
斟酒九巡,谒者宣布宴会结束。
这次守岁大典,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
刘邦也相当满意,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刘邦一高兴,就厚赏叔孙通黄金五百斤。
叔孙通没有独揽大功,趁机为弟子邀功,播种美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的弟子和儒生跟我一起制定朝廷仪礼,他们也很辛苦,希望陛下授给他们官职。
刘邦很高兴,把这些儒生提拔为郎官。
叔孙通为弟子邀官,出宫后,又把五百斤黄金,分赠给儒生。
这些儒生,得到大汉皇帝表彰,还得官,赏赐钱财,都说:叔孙先生真是大圣人,通晓当代的紧要事务。
叔孙通因为制定礼仪,一举成名,不仅被刘邦记住,被儒生记住,还被历史记住。
从此,那个反复无常,没有气节,不知忠孝仁义的小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个大圣人。
他,也成为汉初朝礼的制定者。
叔孙通,我们记住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