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长安长乐宫,举行岁首大典,真正体验到皇家的威仪。然,他没有高兴多久,打破了他的太平美梦。
这个人就是刘邦的兄长,他叫刘喜。
话说,刘邦称帝后分封了两批诸侯王。
第一批七位异性诸侯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敖、韩王信、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燕王臧涂。
随后,刘邦对内部进行整顿,攻破临江国共敖、逼反燕王臧涂、擒拿楚王韩信、平定颖川侯利几叛乱、改封韩王信。
为了大汉王朝安全考略,刘邦分封第二批诸侯王,以血缘亲疏、信得过的人。
他们是齐王刘肥、楚王刘交、荆王刘贾、代王刘喜、燕王卢绾。
也可以说,刘邦第二次封王,是以刘姓为王。
就这样,刘邦的兄长刘喜,被封为代王。
史料对于这位代王,记载的信息不多。
只知道,他是刘邦兄长,职业务农。
刘太公也经常拿他和刘邦作比较,说刘邦不如这个儿子有本事。
刘邦继位后,还拿这件事嘲讽刘太公,问他:你常以我无赖,治产业,不如兄长。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刘邦为了制衡异性诸侯王,封同性诸侯王。由于刘邦几个儿子,除了庶长子刘肥、嫡长子刘盈年纪大点,其他几个儿子要么还小,要么未出生。
刘喜是刘邦兄长,属于宗亲。再加上,刘邦需要压制异性诸侯王,需要封同宗。
或许,刘喜在刘邦未发达的时候,善待这个弟弟。因此,刘邦封刘喜为代王。
毕竟,刘邦大哥刘仲,其嫂子待他不好。刘邦建汉统一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唯独不封嫂之子刘信。经刘太公劝说,才怀着情绪封刘伯之子刘信为羹颉侯。
刘邦不要求兄长刘喜有征战天下的本领,但,守住一块疆土的能力还是有的。
所以,刘邦想到了把代,这块疆域交给兄长来管理。
刘邦做错了两件事:
1.低估了匈奴的破坏力。
2.高估了兄长的能力。
刘邦想要依靠宗亲,守卫汉家天下。所以,分封兄长为王。
然,令刘邦很失望。他这个兄长,没有打仗的能力,也没有守疆的能力,连战的勇气都没有,只知道逃跑。面对匈奴进攻,做了一件有辱君王尊严的事:弃城逃跑。
代王刘喜,不战逃跑。这是大汉王朝,第一个没有恪尽职守,选择逃跑的诸侯王。
韩王信抵挡不住匈奴,没有逃跑,也在前线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若非刘邦一封训斥书信,他也不会反刘投匈。最终引发了,汉匈百年战争。
那么,代王刘喜逃跑,刘邦又会怎么做。
按照汉律,应该将代王刘喜斩首,以儆效尤。
但,刘邦没有杀了兄长,只做了一件事:剥夺兄长代王的爵位,贬他为合阳侯。
对于代王刘喜逃跑,刘邦没有重处,有两种观点:
1.刘邦个人感情,对兄长不忍。
2.刘氏宗亲以刘太公为首的人,向刘邦求情。
刘邦虽没有杀了兄长,但为了维护汉家威严,他剥夺了兄长一切爵位。刘喜无功被封王,戴罪而被降爵。大汉王朝第一位刘姓诸侯王凄惨的结束了自己一生。
然,他和刘邦的恩怨,没有结束,而是波及到后代子孙。
正所谓,老子不行,儿子厉害。
刘喜的两个儿子都是厉害的角色。
长子刘濞,次子刘广。
刘广,这个人物并不出众,史料记载不多。只知道,他被封为德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想让德侯刘广的儿子续吴,让元王的儿子刘礼续楚。但,由于窦太后干预,不许立吴王之后,许立楚王之后。
刘濞的故事,相当精彩。他性情极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夺回父辈失去的荣誉。
刘濞先被刘邦封为沛侯,在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的过程中,刘濞以骑将,破英布军。
刘濞从军有功,刘邦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
公元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不服,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
汉文帝时,他坐断东南,富可敌国。
汉景帝时,他举起“清君侧”的反旗,是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刘濞,历经刘邦、汉文帝、汉景帝三代人,是汉初危险人物。一人搅动,汉家天下内乱。
当然,这是后话。
白登山之围后,韩王信不甘失败,多次联合匈奴南下,入侵大汉。
这一次,韩王信进攻代国,代王刘喜逃跑。
随后,韩王信攻占了一个战略要地:东垣。
来看一下,东垣的地理位置。
东垣能够建城,要提到一个诸侯:中山国(这个诸侯国,我在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赵武灵王讲诉过)。
东垣城由中山国建造,它傍依滹沱河南岸,西依太行山东麓,东邻滹沱河冲击平原,扼守太行出口,衔燕赵、控中原的地理位置。
赵武灵王数伐中山,这座城发挥重要作用。东垣城也是滹沱河流域的中心城市。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灭赵,在原赵地推广郡县制,设立恒山郡。
东垣为恒山郡的治所。
韩王信拿下东垣,就能切断燕代与大汉之间的联系。
史料没有记载,刘邦第一次东垣之战详细情况。
但,根据残存的史料信息,还是能够得到一点信息。
此次,刘邦打得很轻松。
不仅收复东桓,还收复代等大量疆域。
刘邦将打下来的代,封给了第三子刘如意。
因为刘如意年幼,没有前往封地代,而是留在长安。
东恒之战,让刘邦认识到一点。
替他坐镇北疆,威慑匈奴,这个人要是一位悍将。
不仅能打,还要忠心可靠。
就这样,一个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人就是陈豨。
刘邦将代赵的军政大权,全权交给他负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