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位于晋北,地处山间盆地。它四周群山环绕,岗峦叠起,有“万峰环列,突中一窝”之称。
刘邦来到平城,他的好运就用完了。
接下来,他要处理很多难题。
1.刘邦率领骑兵,走得太快,战线长,后勤跟不上。
2.各路援军,不能及时抵达战场。
3.上天也帮忙:天寒地冻。
4.汉军缺衣少粮。
汉军上下困难重重,却也抵挡不住刘邦战胜匈奴的信心。
援军没来,不等了。
粮草没到,不等了。
徒留平城,只会被围。不想坐以待毙,那就主动出击。
天气寒冷,没有保暖衣服,不要了。
只要有一腔热血,就能战无不胜。
刘邦做了一个决定,离开平城,往东推进七里,来到一座山,安营扎寨。
这座山,叫白登山。它不仅是汉匈大规模交战的起点,同时,也是刘邦改变战略部署的起点。
就这样,刘邦和冒顿,即将相遇。一个兼并草原其他部落,一代枭雄。另一个是反秦灭楚,大汉皇帝。
白登山,将会是两位雄主相遇。他们终究会被载入史册,留名后世。
对于刘邦离开平城,有两种观点。
1.好大喜功。
这个观点是贬低刘邦的。说他四仗战胜匈奴,整个人就飘了。
对外战略,实行主动进攻,且听不进去刘敬等人意见。
不顾天寒地冻,也不管汉军将士缺衣少粮,离开坚固要塞,驻扎在白登山。
2.吸引匈奴主力。
这个观点,是赞扬刘邦实行的战略。
刘邦提前抵达平城,战线拉太长。没有援军,没有过冬的粮食和衣服。徒守平城,只会被冒顿围杀。刘邦驻扎在白登山,可以与平城互为犄角,相互支援。
虽然刘邦驻扎在平城的真实原因,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太史公认为是贪兵冒进。
也许是刘邦赢得太快,收集错误情报,低估了匈奴的实力。
或许是刘邦的大战略,以自己为饵,吸引匈奴主力,并为援军到来,合围匈奴争取时间。
总之,刘邦做出驻扎在白登山这个决定,将自己置身险地,差点送了性命。
接下来,看一下汉匈对决:白登山之战。
来看一下,白登山之战的基本信息。
时间: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冬。
交战双方:汉与匈奴。
主角:大汉皇帝刘邦与匈奴单于冒顿。
兵力:汉军五万,匈奴四十万。
刘邦驻扎在白登山,人困马乏,就安营扎寨,睡了一觉。一觉醒来,站在山顶看到壮观的一幕。
漫山遍野都是匈奴人,将汉军围困在白登山。
匈奴人兵精将足,马匹彪悍。
《匈奴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当时,汉朝初建,良马匮乏,能够找到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都很困难。
而,匈奴却能找到数万匹相同的骏马。
匈奴宝马良驹数不胜数,还有精兵强将,其武器装备也不弱。
看到这一幕现象,刘邦得出一个结论:匈奴很强大。
此时,刘邦有了第一个反应:他太大意了,将会有场恶战。
随后,刘邦有了第二个反应:死战。
若不与匈奴死磕到底,等到援军到来,他命休矣。
刘邦不擅长打进攻战,但,他擅长打防守战。尤其是与项羽在成皋-荥阳一线,僵持了数年。
如果说项羽是擅长主动进攻型。刘邦就是善于防守。毕竟,刘邦能够抵挡住项羽的攻势,其军事能力还是有的。
刘邦历经诸侯反秦、楚汉争霸、平定叛乱,他是从战场走出来的人,不怕打仗,也敢打仗。
看着匈奴强大阵型,刘邦也没有吓得两腿发软,磕头求饶。而是做出了两个决定:固守、死战。
就这样,大汉与匈奴,刘邦与冒顿,第一次攻守开始了。
匈奴能够纵横草原,是因为有宝马良驹,骑兵战无不胜。骑兵,有长处,也有短处。
来看一下,骑兵的优势:机动性好、冲击力大、速度快、突袭能力强、高度占据优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