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臣有话要说!”
洛寒郑重其事道,“臣认为把灾民转化为厢军,是被动应对,没有把问题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正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追究病根,很难治愈······”
“时移世易,这个规矩在以前效果确实不错,若现在仍墨守成规,问题慢慢就尖锐了,因为大宋养的军队太多了······入不敷出,陈相公想必清楚其中的艰难吧?”
大宋每年的收入大部分养了军队,已变成沉重的负担,三司使自然清楚手里的钱粮流到哪里了。
“确实艰难!”
并非陈锋惜字如金,其中滋味实在有说不出的苦。
婆婆让做饭,可他无米下锅,自然是上下两头受气,为此没有少吵过架。
有时候甚至撒泼放刁,像滚刀肉一般吼,要钱没钱,要命一条。
“我知道有人会说这是祖宗之法,能在大宋历史中找出许多案例,祖宗都这么做了,照猫画虎准没错······可现在却错了······”
洛寒转头对陈锋道,“陈相公,大宋去年军费支出是多少?”
这个数据属于机密,不可轻易外传,陈锋看了看众人,缓缓摇头。
“陈相公不说,我也能推算个差不多······”
洛寒从容道,“一名禁军步卒,一年差不多耗费五十贯。厢兵少些,也得三十贯左右,我们都按整数来算。禁军号称八十万,厢军比这个数字只多不少,暂且也按八十万算······禁军每年耗费四千万贯,厢军每年耗费两千四百万贯,合计是六千四万贯的军费,更不要说还有骑兵,人吃马嚼,消耗得更多······官家,我朝每年总收入多少?”
赵佶顿时后背发凉。
他清楚朝廷岁入,钱币约四千多万贯,绢布近一千万匹,还有粮食收入,三者折合下来有七成用于养军。
若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以后军费支出还会增加。
这真是个无底洞。
众人面面相觑,都看向洛寒,想要从他那儿得到解决办法。
洛寒没有说方案,而是再次算账。
“灾民转兵的弊端不仅仅是每年多了一笔支出,同时也少了一笔税收,原先的纳税人变成职业军人,不纳税反而得耗费钱粮去养他们,一进一出间,这又是多少损失?”
“军队成倍增加,朝廷入不敷出,为增加收入,只有向百姓多摊派赋税······苛捐杂税多了,百姓越发穷困潦倒,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揭竿而起,这就叫官逼民反······”
“其实他们并不想造反,可不造反已经活不下去了,造反好歹能吃几顿饱饭,就算被朝廷镇压杀头,总比当饿死鬼强吧?”
这话听起来沉重,大伙集体沉默。
“不仅如此,还有更严重的事在未来等着,军费开支大,朝廷没办法只有欠饷,久而久之,军队没有战斗力,说不定战争起时会闹饷,甚至倒戈······”
洛寒想到明末,欠饷严重也是明军战斗力低下的一个原因,大同欠饷十三年,发生兵变,总兵被杀。
想想也能理解,公司拖欠员工薪资十三年,谁能受得了。
大宋若不赶快把这个问题解决,迟早也会走上这条路。
赵佶下定决心道:“洛真人,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官家,臣请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
洛寒道:“雪灾严重,造成房屋倒塌,牲畜死伤,人员伤亡,朝中出钱出粮,支持灾民重建家园,而不是仅仅靠朝廷救济······其实以工代赈在我朝早已有之,范希文(范仲淹)曾提出过类似建议,只是不被朝廷重视而已······”
他们习惯了遇到灾荒把民变军,选择性忘却这些手段,实属官僚作派。
毫无疑问他们心中有数,军队就是吸血鬼,会吸干大宋的血液,可遇到此类事,他们会毫不犹豫选择祖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