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申公巫臣盗夏姬以奔晋,晋以巫臣为邢大夫。
楚将子反怨巫臣,灭其族。巫臣怒,遗子反书曰:“必令子罢於奔命!”乃请使吴,令其子为吴行人,教吴乘车用兵。吴晋始通,约伐楚。——《晋世家》
太史公对于巫臣的记载在晋世家中已经有所涉及。那么巫臣到吴国后,做了些什么呢?根据《左传》的记录,“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吴国本是楚的附属国,与早期的楚国一样,僻处南蛮,摄于楚的强大不得不俯首称臣。巫臣来到吴国之后,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吴国开始兴盛,“始伐楚”。“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
要知道巫臣可是楚国通,对楚的用兵方略了如指掌,对其软肋也很清楚,何况他在吴的目的就是引导吴国复仇楚,自然会有针对性的训练吴国军队。吴国素来善于水师,自巫臣来之后,开始习于陆战,尤其是车站与射术,事实看,巫臣是成功的。巫臣使吴客观上加强了吴国与中原的文化融合,至少在军事领域是这样,把一些中原的先进军事技术传播在吴国。
那么巫臣出使吴国加速了吴楚的斗争,即便没有巫臣的引导,吴国与楚国的战争长期来看也不可避免。但是巫臣这一特殊的历史人物,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影响深远,固然巫臣的私心是复仇楚国,但是客观上引起了吴国向中原文化的靠拢,也就是说促进了吴国的诸夏化,使得吴国的社会文明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交流与融合与碰撞,当然,巫臣并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历史的看必须承认巫臣的积极作用。
巫臣个人对楚的恩怨,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有了鲜明的进步意义。他使得吴国文化中尚武精神与中原文化相融合,俨然就是一个新兴的楚国。而楚国自庄王后,国君相对比较温和,缺乏强硬的治国手腕,又北面遇到了晋景公和后来的大BUG晋悼公,东有崛起的吴国,一下子让楚国置身于腹背受敌的态势,非常狼狈。自此以后,楚国再也无能为力北进争霸,真是所谓“惟楚有材,晋实用之”!让楚国没落的非晋国非吴国,而是楚人。
“归,吾聘汝”
这话谁说得?申公巫臣。何许人也?楚人。汝是谁?夏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