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八一中文网

新八一中文网 > 其他类型 > 那女子 > 第185章 诸夏

底色 字色 字号

那女子:第185章 诸夏(1/2)

    必须承认在楚人的深处涌荡着中原文化的基因,这要追溯到楚的先人。最初,楚人祖先封于河南,后来辗转流离,筚路蓝缕到江汉流域,凭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历代楚人备尝险阻,克服种种困难,融合了当地土著的民俗,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楚人的底蕴仍然有着中原文明的因子。

    楚人不被周天子乃至中原诸侯认同,视为异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当时伐纣大潮中没有出现楚人的身影,楚的先人鬻熊弃商奔周,后来三监之乱,商人后裔武庚作乱,周公出征戡乱,各路诸侯都积极响应,只有楚人没有参与,这里面有没有作为商朝遗民而不忍的内情呢,资料已不得而知。但这次周公的戡乱成功,楚人并没有得到封赏,连基本的封地都没有。封于楚是在周公与成王出现嫌隙,周公因此奔楚避难,后来成王迎回周公,周公因此封熊绎于楚,地五十里的蕞尔小国而已,地位低下,在周天子举行的大型庆祝会上,连宴席的位置都没有,只负责打打杂。

    也正是因为这样,后世楚人对周天子对待先人表达不满,认为先人鬻熊为文王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封爵不过是低人一等的“子”爵,才有了楚武王那句“吾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同”,与周天子撕破脸,乃至自立为王,分庭抗礼。而楚国的历代国君也无一不把“意欲观中国之政”作为振兴楚国北进中原的目标。

    从熊渠到楚武王到楚文王成王穆王,一路扩张,拓地千里,楚人那种强悍和野蛮迅速控制了江汉流域,于是北望中原,几代人的积累在楚成王时期有了一个丰硕的成果,齐桓公后中原无主,宋襄不自量力与楚争锋惨败,楚成王成了左右中原局势的实际宗主,在这个时期楚国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其后晋文公横空出世,城濮之战一举霸天下,遏制了楚国进一步北进的势头。穆王弑父继位,埋头向东向南继续发动兼并战争,穆王十二年,基本解决了楚国的后顾之忧,周边蛮族俯首称臣,楚庄王即位的楚国已是气势峥嵘,在内部安定后,楚庄王吹响了问鼎中原的号角,其时晋国灵公傀儡赵盾专权,无暇旁顾,西与强秦关系恶化,内有六卿势力倾轧。邲之战,楚庄王击溃晋国,完成了楚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壮举。

    楚庄王以后,楚国开始走走下坡路,不复历代楚人的野蛮好战,兼并扩张,而是出现了“兴亡继绝”的仁义之举,连孔子都赞叹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复郑与陈,释宋之围,接受王孙“在德不在鼎”的说教,拒绝京观,种种异举说明楚庄王正在接受并在楚国推动中原文化,尤其是周天子的礼乐文化。这恰恰成为了楚国兴衰的转折点。一个野蛮彪悍活力四射的民族,开始热衷于中原的礼乐文化。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末期,天下强国唯二,曰秦曰楚,而秦楚同源,都是被中原视为非我族类,而楚自庄王以后,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并致力于在楚国推动中原礼仪,秦人始终摈弃中原文化,秦与楚的决战,本该是一场强悍的对决,而楚国已被温良的中原文化融化,于是秦克楚,一统天下。从这个角度看,庄王开始的中原文明化究竟对楚来讲,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贤哉楚庄王。孔子的这一评语肯定了楚庄王的道德功业,把楚庄王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相并列,春秋霸主之威名永载史册。

    要知道齐桓公打的旗帜便是尊王攘夷,这里的夷大半指南楚。楚人虽自谓与中原同脉,但在中原诸侯的心目中,视为异族。

    楚人熊渠时便不满中原的轻视,认为楚先人鬻熊也曾为文武师,反以子爵封楚人,蕞尔小国五十里。这种种歧视激发了楚人刚毅不屈,自立更生的热望,辗转南下,筚路蓝缕一直迁徙到江汉流域,与当地蛮族相融合,楚人有着中原文化的基因,又吸收了蛮族土著的野蛮与狂野的特质,在艰难困苦中求存,历代楚人备尝险阻,逐渐从一个弹丸小国一跃而至千里疆域。

    蓬勃的楚人将目光北望,熊渠喊出了那句激愤之语,吾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封三子为王,表达了楚人压抑在心几多年的憋屈。后厉王暴虐,熊渠隐忍,取消三子王号。但是楚人的野心代代而传,至于楚武王旧话重提,自立为王,意欲以观中国之政。

    楚人扩张兼并,一时统领江汉,成王时一战败宋襄,左右天下,楚之强势震摄中原,幸有晋文公横空出世,遏制了楚人北下的势头,从此晋楚争锋近两百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