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部书终于完本了。
谈不上什么激动。
因为其实我两年前就应该把它写好。
从1978年开始,写到2018年。整整四十周年的人生跨度。
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
什么叫有目共睹?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全都知道。
不用多讲。
我想说的是当初写这部书的冲动,是因为我的老家叫“谢家“,我却姓李。
而我们一脉,在有七百四十多年的村的历史中,一直被村民叫“谢家人”。
为什么要叫我的祖上一支李姓人叫“谢家人“?
为什么我的祖上所居住的地方,附近有类似于“下马殿“,″文昌门“,“王路“,“安母山“,″敕书岭“,″斤竹涧“等等地方?
为什么家乡那座不到320米海拔的山,叫“车骑山“?
一切都充满着神秘!
一切都让我痴迷!
从而强烈的好奇!
我通过收集传说的故事,查阅残缺的家谱,从《剡录》《剡志》中找线索。
慢慢的,我开始对家乡的这座车骑山钟爱起来,痴迷起来。
我想把它开发,挖掘出来,供世人了解。
为此,我成立了车骑山户外活动中心。
倾力为车骑山做广告。
并叫书法大家书写“谢灵运学术研究所“的牌子。
十多年下来,投入巨大,收效甚微。
所以我想换一种方式作宣传。
自以为有几句唐诗宋词会背的我,把这些年我乱涂乱记在笔记本上的故事,捡一二章在朋友圈里晒才学。
数不清的点赞。
飘飘然的自恋。
于是乎,我想到了创作。通过整理,我于2016年1月份开始,陆陆续续的,到2017年年底,我写出了八十六个章节。
搁笔两年后的今年,我想试试我的会有多少人看,于是我就选择上传到网络。
而我对网络不内行,不知道怎样操作。
朋友帮忙,把我的书上传到起点。
忐忑不安的等了三天,更新着上传着。
起点与我签了约。
签约了,我知道我的书还有一半,还在肚子里捂着,它没成文。
没有完本的行为叫太监。
我不想做太监,因为我不是大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