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介绍)为什么要易筋?因为人体的筋骨是由娘胎里造就的,因此人天生就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等各种各样的体质,导致了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等各种体像。如果一个人内无清虚外无坚固,就有入道的障碍。所以要想入道,就得先易筋以坚固其体,强壮内里以帮助体质,否则就不能入道。
此处之筋,非人体固有的组织器官,而是指经络,即元气运行的通道。
元气,后面将在《洗髓经》中介绍,就是人体的先天一气,就是心力。
(原文)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介绍)易筋,易就是变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易,为阴阳转换之道,没有阴阳就没有变化,阴阳即为变化的两极。变化存在于阴阳,人体阴阳的变化,是在于人体的阴阳的,即壶中日月。日月即阴阳,印堂为日,会阴为月,而人体之日月阴阳之分,起源于先天一气,即元气。元气即心力,心力上升为阳,下降为阴。自身内里的先天元气与后天所练之气的运行变化,要在拳掌上体现出阴阳来(就是吞吐引化之劲力)。所以人自身生成的疾病,都可以改变变化。所以虚可以由实改变,刚由柔改变,静由动改变。高下可以由升降改变,先后可以由缓急改变,顺逆可以由往来改变,危险可以改变为安定,混乱可以改变成秩序,灾祸可以改变成福气,灭亡的可以改变为存续,气数尽了的也可以挽回,天地都可以翻覆,都是变化的功劳。何况人身的筋骨,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
此段文字为易筋经中第一个武学要义,包括五个方面:易筋、阴阳转换、动静、虚实、刚柔。
(原文)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介绍)筋,就是人身中的经络。骨骼之外、肌肉皮毛之内,四肢百骸,俱是经络。经络的作用就是联络周身,通行血脉,为人的精神的能量运行的辅助。
大家一定要看明白此段文字,一定要明白什么是筋!筋不是人体固有的组织器官,而是五行能量运行之通道,即经络。涨筋腾膜,也不是筋膜,而是能量运行方式,即能量先在经络之中运行,形成能量筋,能量筋强大到一定程度后,内敛入骨,外涨至四梢之皮毛之下,为涨筋腾膜。
涨筋腾膜,绝非是习练筋膜!但是由于世事莫测,这易筋经后来流传到少林寺,被少林寺加入许多“佛祖”的因素,导致了这易筋经之中就有互相矛盾之处,这些在后面的注释之中就能够看到。正是由于这些被错误加入的“佛祖”言语,所以才会被后人谬传成筋膜是人体的组织器官,将内家功夫引入歧途!
比如说人能够用肩膀负重,用手拿东西,用脚走路,周身能够活拨灵动,这些都是筋的力量所使然。岂能让筋弛弱、萎靡、痉挛而导致身体病、瘦、萎、懈,这样岂能入道。佛祖以此《易筋经》的方法去改变筋,筋痉挛者就改变为舒展,筋弱者改变为强壮,筋弛者改变为平和,筋缩者改变为伸长,筋靡者改变为壮实。即可以将棉泥之身改变成铁石,都是阴阳变化的功劳。身体之坚固为入圣之基础,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阴阳是由人来掌握的,没有人就没有阴阳。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特点,不要为阴阳所限制,才能够以血气之躯(即肌肉紧张发力之躯)改变为金石之体。内外均无障碍才能出入禅定。易筋的功夫不是小事,练功有顺序,功法有内外,元气有运用之法,动作有起止,以至于在练功所用的药物器制、练功时间、饮食起居等各方面均有规矩。想要学得易筋的功夫,要先有信心,还要有虔诚之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坚持不懈,则能够达到入圣的目标。
“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此段文字即表明内家功夫实为习练到一种状态,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之能量蓄发的状态,就是涨筋腾膜,就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有意无意的能量蓄发。
如果习练到涨筋腾膜之境界,则对于身体有莫大的好处。但是不明此理之人,不将此段文字以武功解释,而向健身方面解释,是错误的。
健身与拳术是不相悖的,但是抛弃了拳术去单纯讲健身,就是一种欺骗!没有了内里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五行能量运行,没有了周身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何来健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