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洗髓经》和《易筋经》,以不懂内家功夫的人的眼光来看,二本经书似乎写的只是强身壮体的方法。但是,《洗髓经》中描述的以心行气、河车运行是内家功夫的根基;《易筋经》中的“膜论”,写的是内家功夫的最高层次“涨筋腾膜、真气鼓荡”。《洗髓经》和《易筋经》无疑是内家功夫的圭臬!如果仅仅以丹道的习练方法和目的,是不可能达到以心行气、涨筋腾膜的程度的。
世人传说二经是达摩老祖所创,而我们认为,《洗髓经》和《易筋经》是内家功夫的前辈大师共同在形成并完善内家功夫体系时写出的,绝不可能是一个人能够在一辈子摸索出来的。并且,《洗髓经》和《易筋经》开创了以后内家拳论的先河,即不写内家功夫的具体习练方法,只写功夫成就后的结果,其目的大概就是高术慎传吧,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功夫就是吃饭的家伙式啊,不是能够轻易外传的!
《洗髓经》和《易筋经》纯粹是我们自己的道家对于人体发力的研究成果,内家功夫的产生纯粹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产物,而中华文化中唯一研究身体的奥妙的就是道教。远古道士的炼丹术就是在追求身体的完善。
炼丹之术大概在老子身后不久就产生了,到了秦始皇时就已经有大规模的炼丹等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了,不是有秦始皇命令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到海里寻丹的传说吗。
《汉武帝内传》中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境界。就是说在汉朝,就已经有易筋易髓的概念了。
但是从表面来看,《洗髓经》和《易筋经》介绍的不是武术功夫,而是对于身体的心肾交合水火相济的探索而得出的知识,更像是健身养生之类的东西。但实际上《洗髓经》和《易筋经》就是一门研究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的高深功夫,只是作者是站在比单纯的技击功夫更加高级的完善自身的层次写出来的。前辈大师在研究探索身体时发现了经络,并且发现了以心行气能够在身体内里产生在经络中的能量运行。这个易筋易髓的概念就是以心行气的始祖。到了李洛能先生的形意拳论中,还在将形意拳功夫称之为易筋易髓,直到太极拳出现以后,易筋易髓才被称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但是由于传说《洗髓经》和《易筋经》由少林寺流传出来,难免不被佛教修改,所以《洗髓经》和《易筋经》开头一句都是佛祖,许多内容也托佛祖之名,并不能说明《洗髓经》和《易筋经》就是佛家的东西,《洗髓经》和《易筋经》中的许多概念及内容,最重要的经络与“易”的阴阳之道都是道家的,与佛家没有什么关系,佛家也不研究这些东西。大家比较一下《易筋经》与佛家的其他经文,再与道家经文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我们认为《洗髓经》和《易筋经》并非达摩所写,而是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所作这个说法是接近于真实的。但是我认为,《洗髓经》、《易筋经》就是发明形意拳与心意把的前辈大师们相互交流、研究、探索的共同结晶!因为从习练出以心行气,到将以心行气习练到涨筋腾膜的程度,大概不会是一个人在其一生能够探索得到的,必定是几辈人共同研究、探索并传承出来的!
从南宋的岳飞创立形意拳,到姬际可在明朝重新“找回”形意拳,到明朝出现的心意把(心意把肯定是在少林寺千佛殿建成之前出现的,到千佛殿建成后已经成为一种成形的看家护院的功夫了),可以说内家功夫到明朝才开始形成体系,但是传播范围及其狭窄,世人大部分都不知道。在形意拳与心意把形成完整的功夫体系之前,均无这两种内家拳术的论述流传,在《易筋经》出现后,才开始出现内家拳的各种论述,并且将其功夫均称之为易筋易髓。
先说明一下,只从《洗髓经》和《易筋经》的内容来看,似乎只是强身壮体的功法,到底是作者假托强身壮体的功法而实写内家功夫,或是作者站在比技击功夫更高的层次写出来的,我倾向于前者。因为《洗髓经》和《易筋经》在不懂武学者的眼中只是强身壮体的功法,而在具备一定内家功夫者的眼中才是一本武学著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