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要禁军去西北参战。
这不是西北军的事情吗,有禁军什么事吗?
童贯劝说道:“官家,西北军到底是地方军,若是一直让他们领功劳,当真灭了西夏的话,怕是去了个西夏,又要来一个新的西夏王了。”
赵佶顿时意识到童贯的意思了。
这是要防备西北军在西北拥兵自重。
派遣禁军过去,正好可以捞功劳,抢地盘。
到时候,西北军真要有什么异动,直接带兵宰了便是。
说真的,赵佶心动了。
禁军养着太废柴了。
如今赵佶眼里就只有天策军,对禁军那是根本就看不上。
二话不说,就要答应。
但是立马有很多大臣反对。
这些都是武官,家里儿子很多都在禁军担任要职。
说白了,就是让儿子去挂闲职,谋个出身的。
这不打仗没事,真要打仗起来,他们的儿子就得披挂上阵,这是要死人的。
他们哪里真舍得送自己亲儿子上战场。
所以他们是拼命阻止。
说什么拱卫京师需要禁军,禁军绝对动不得。
童贯立马提议道:“官家,汴京有天策军保护,天策军所向披靡,有天策军保护四门,应该无虞。”
赵佶欢喜的点头:“没错,天策军所向无敌,京师交给他们来保护,朕很安心。”
杨戬立马道:“多谢陛下赞誉。”
赵佶立马道:“就这么定吧,你们下去拟个章程,把四门拱卫交给天策军,然后让禁军去西北,退朝。”
赵佶知道大臣们反对出兵,所以很聪明的没给他们烦人的机会,早早溜走了。
这下,这些大臣就把矛头对准了童贯。
童贯立马道:“你们急什么,我还不知道你们,不就是怕自己儿子上战场去送死吗?”
“我告诉你们,就这些纨绔兵,我还不稀罕呢。”
“让他们转军籍,都去天策军中,不就没事了,反正这些纨绔兵我是不要。”
大家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了杨戬。
杨戬轻轻嗓子,道:“一万两一个军籍,谁要转来,随时欢迎。”
“什么?一万两买一个军籍,你穷疯了吧。”
大臣们纷纷叫嚣起来。
杨戬回道:“谁叫你们不给天策军军饷呢,我当然只好自己想办法捞钱啦,这军籍你们爱要不要,反正这些纨绔兵,我是不稀罕,来不来无所谓。”
说完,杨戬就甩袖走人。
走的那叫一个得意。
哈哈,也有你们求人的时候。
接下来。
朝堂上可热闹了。
纷纷去逼供赵佶,让他别派禁军出征西北。
而在民间。
杨傲也没闲着,报纸舆论大肆攻击朝堂上大臣包藏私心,为了自己儿子的命,不肯为朝廷出力。
阻碍西北战事。
很快,舆论造势形成了一股风气。
只要是见到官员的轿子,马车,就扔烂菜,追着打骂。
大宋的官员顿时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这天早朝。
这些被欺负怕了的官员,一个个和赵佶哭诉起来。
赵佶冷笑道:“你们自己要保儿子,不肯对西北用兵,能怪朕吗?”
“官家,太学陈东上书,请求裁撤禁军。”
“什么?”
赵佶一惊的。
杨戬也是一惊的,童贯更是懵逼了,诧异的看向杨戬,见他也是发憷,才意识到,这不是杨傲搞的鬼。
太学陈东怎么来蹚浑水了。
赵佶宣他进殿。
一身士子打扮的陈东步入殿内。
跪拜了官家后,上书,一番咬文嚼字的引经据典。
听的满朝文武都差点睡着了。
才说到重点。
一句话。
现在的禁军沦为纨绔升官发财的工具了,已经失去了军队存在的意义,属于绝对的战五渣。
朝廷还要花钱养他们,就是浪费钱。
不如把这些钱都省下来投入其他方面,比如说天策军就很不错,拨些军饷给他们,好为朝廷效力,早日收回燕云十六州。
“官家,这是民愿,还望您能听取百姓请愿,做个千古明君。”
这话说的。
你要不听从百姓请愿,那你就是千古昏君啦。
是要当明君呢,还是要当个昏君,您自己看着办吧。
赵佶当然是要当明君啦。
他二话不说,立马问道:“诸位爱卿,如果你们还继续反对出兵的话,我想这上四军是保不住了,你们出门也继续被扔烂菜,人人喊打吧。”
“不是朕不帮你们,只是我大宋冗兵问题已久,百姓都知道其中的利弊,朕想给你们兜底也兜不住。”
要从前,你问大宋百姓,啥是冗兵,他们肯定答不出来。
但是呢,自从杨氏报纸有了后,老百姓慢慢都了解朝政了。
对于朝廷上的问题,问题怎么形成的,根结在哪,都了如指掌。
现在的老百姓,可不笨,知道怎么和朝廷叫嚣了。
这次的禁军出征西北,就是最好的例子。
老百姓都知道禁军战五渣了,但是就是要送他们去西北。
一是禁军不得民心,去送死也好。
二是可以借此机会练兵。
总比他们白吃军饷强吧。
拿钱就该为国效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不然当兵的意义何在。
当兵可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份责任心,是份义务,是份国家荣誉感。
国家都没了,哪还有家啊。
所以老百姓纷纷响应禁军出征西北。
这时候,满朝文武才醒过神来。
现在的大宋百姓,好像没那么好愚弄了。
过去。
他们只需要找些文人,就比如眼前的陈东,让他们起哄,去闹,就可以引导舆论,能把黑的颠倒成白的,把白的颠倒成黑的。
但是现在不同了。
他们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知道明辨是非了。
老百姓开智了。
这可不是个好苗头。
可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老百姓突然都开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