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八一中文网

新八一中文网 > 武侠修真 > 尊龙道 > 关于对联、灯谜料的资料大全

底色 字色 字号

尊龙道:关于对联、灯谜料的资料大全(1/2)

    如何写对联

    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汉文化的一朵奇葩,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我们一般把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语对偶,音韵平仄对称,内容上相互关联呼应,形式上彼此排比对称的两句话组成的文体,称为对联,我们把上句叫上联,把下句叫下联,上下合称一副对联。由于它的形式独特,语言鲜明,音韵和谐,内容风趣,意义深远,用途广泛,上下关联,一气呵成,具有诗的神韵,再加上优美的书法,显著的张贴,从而成为艺术中的艺术。自产生到现在,雅俗共赏,贫富咸宜,历来为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所喜闻乐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不论民族、年龄、贵贱都喜欢玩赏和运用,成为节庆大事、游行集会、婚礼丧祭、居室补壁、装点亭台、抒发激情、寄托理想、传播文化、状物抒志、传神壮威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艺苑中具有特殊的位置和艺术的魅力。

    二、对联的起源关于对联的起源,说法很多,实际以讲究对称和谐为美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对联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在一些古文献中,对句的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尚书洪范》中就有“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有作好,尊主之道”等语,《周易》中也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词句。但还不能称之为对联,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登上大雅之堂,则是后来的事。一种说法是,对联由题桃符演变而来,宋代诗人王石石就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桃符就是对联的别称了。起初,人们为了辟邪在桃符上刻的是神荼、郁垒两个神名,后来为了方便就写成对联了。据《蜀祷杌》载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除日,题桃符于寝门云“新年纳佘床,嘉节号长春”,这是见于史册的最早的一副对联,一般把它称为对联的起源。后来对联的运用日益广泛,逐渐出现了迎春用的春联,婚庆用的喜联,贺寿用的贺联,哀挽用的挽联以及亭台楼阁、风景名胜楹联柱上悬挂的楹联,书斋厅堂悬挂的厅堂联。不论悬挂和张贴都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从艺术到形式上也日益成熟了。对联是由对偶句发展而成,说准确些,它是在诗、赋、骈文的创作实践中对偶艺术臻于成熟后的产物。人们自觉地和广泛地运用对偶艺术到诗文创作中,是始于西汉的司马相如等赋家。后来又出现了骈体文,骈文和诗歌中出现了大量书对精工的作品。至此,对联产生的条件完全具备,即从骈文的母体中分娩而出,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对联。

    三.如何写对联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律诗对仗限于两句之间,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骈文对仗扩大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而且将长联同边自对的形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1.同类词相对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非常工整。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该联“真”,“假”,“有”,“无”,都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名词。“作”,“为”是词意相近动词。“时”和“处”在语法上是副词,在字面上“时”又可理解为“时间”,“处”又可理解为“空间”。“亦”,“还”在字面上是词意相近的副词,在语法上可视为省略了动词“是”。但必须了解其中还有句内自对自重,“真”对“假”,“有”对“无”是反对,而且都重用一次,这才是此联的精华所在。

    在谈到对仗时,人们常常作语法分析,以便说明“词性相同”或语法结构”相同。但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有时也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王力在谈诗词格律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诗词格律》第127页)这对于楹联的对仗也是正确的。楹联是观赏性很强的艺术,所以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同类词相对,特别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有些同类词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小,如数字,人名,地名,书名,动物名,植物名等等,不要轻易超出范围。特别要指出,只要自对工整,互对不必要求词性相同。

    2.忌合掌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此联为旧时商店通用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七言联一共才14字,其中6个字只能当3个字用,岂不可惜。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序》"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即吕洞宾,曾三过岳阳楼。上联写岳阳楼人文,下联写洞庭湖水势。悠悠历史,浩浩江水,不胜感慨。

    9.过到六旬犹少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

    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祗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

    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以多

    这是清郑板桥六十自寿联(《楹联丛话》卷十二)。此联虽系述怀言志,却写得生动活泼,其中有养生之道,经验之谈,显示了郑板桥的个人风格。

    10.五百里滇池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世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睡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祗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是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楹联丛话》卷七)。此联已传诵海内,成为不朽之作。其结构特点是反复运用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以三组同边自对为中心,在不同位置上添加不同数量的领衬字,联文顾盼多姿,声调连绵一气

    中国目前最早的对联

    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其渊源是博大精深的。就对联这门既高雅又通俗的学问来说,也是这样。古代的圣贤豪杰,以至皇帝老子,莫不至爱为之。今天喜爱的人也为数特多。每逢过年、结婚、祝寿、丧葬等红白喜事,人们都喜欢写对联、贴对联。许多名山胜地风景区的楼、台、亭、阁,更少不了对联。正因为有人喜爱对联,所以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对联作品,一经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就会成为洋洋大观,鸿篇巨制。湖北省楹联学会以陈东成、闻楚卿为首的一班人,历尽十年,饱尝甘苦而编纂的《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就是一部颇具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的联书。

    过去楹联界都说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后蜀主孟昶(919—965)的那一副春联:“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现在的楹联史就不能这么说了。

    其一,从现在起,这种说法已被《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收集的唐人对联的事实突破了。《黄梅分卷》、《咸宁分卷》、《黄冈分卷》、《京山分卷》、《蔡甸分卷》均有突破,其中《江夏分卷》突破5例。而时间最早的一例,即是《江夏分卷》里的《江夏王(李)道宗题寺门》联: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苍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为了让众多的联友了解情况,弄清事实真相,笔者先后三顾湖北省图书馆,见到了这一珍贵对联的庐山真面目。该联在省图书馆特藏部是这样被珍藏的:“类号”:史地593;“书名”:《灵泉志》,共3册;“备注”:抄件。请注意,是孤本“抄件”,有史料可查。

    其二,历史辞书载:李道宗(公元600—653年)唐初大臣,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侄儿子,也就是秦王李世民的叔伯兄弟。唐太宗即位后,与李靖等攻*,俘颉利可汗,有战功,先擢升刑部尚书,继迁任礼部尚书,后封为“江夏王”,并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后于高宗永徽年间,为长孙无忌所诬,流放象州(今广西象州东北),途中病死。

    其三,据甘方武考证:“所有这些,《武昌府志》、《江夏(武昌)县志》都有较详细记载。李道宗并在灵泉山建有‘紫萼园’,‘隐居数年’。现今‘昭园’东侧尚有其墓。”笔者为此两次前往当今楚天名胜龙泉山。在风景区管理处段先龙陪同下,找到了李道宗墓地。

    春联常识浅说

    赠送春联,是一雅坛.快己悦人,当兴盛也.而其要领当握,偶冒昧一吐略知,实为挚情于坛,望指教.

    贴春联是春节的主要风俗之一。它可以给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老百姓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演变成为后来的春联

    春联是对联中的一种,平时贴于门上叫门联,贴于柱子上叫楹联,贴于室内的叫堂联,以及名胜古迹、神庙奇观、高山石壁等随处可见的殿堂联、山水联、亭台联等。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符合联律,“词性相当字相等,博采众长求新颖,对联末字仄对平。平仄协调两分明”。词性相当又称词性相对,是指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词,其词性要相同;求新颖是说对联要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气息,尤其是春联,切忌老生常读,陈词滥调;至于对联平仄则是从音调上加以区分的,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古入声字亦属仄声。平仄协调有两点:一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一般要求逐字、逐词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但此要求并非绝对,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是上联末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字必须是平声,这一点却不能通融。

    结合范例来说.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对联的要求如下: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上下联句法要一致。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话说回来,论坛之乐在于开心.娱乐之作,为博一快,自是无须拘泥了.

    对联规则;基本篇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对联规则;平仄篇

    一声二声我说平,(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