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国以保护使馆为名对东方帝国都城的占领已经到了最末,东方帝国的朝廷因为总督大员的东南互保协议无力继续与因“拳民之乱”为契机开始的战争。
皇帝对谈判代表要求的底限是保持对内满的完全控制权,并要求总参谋部对中东铁路总督区进行部分动员,把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红胡子【注1】完全从这里驱逐乃至完全消灭。亚利甚至可以让朝盛控制南满,可以让朝盛和东方两国的恩怨长达好几世纪之久,只要合理地展示外交手段就能用平衡外交的方式让帝俄的远东疆域的安全得到保障而不必担心后门大开——诚然,朝盛内阁肯定是不缺乏有识之士或者亲东方派人士能够看出对辽东的占领对朝盛造成的危害,他们的抗议却并不能够挡住因缺乏土地而不停向辽东迁徙的朝盛农民不断要求在辽东得到朝盛军队的保护——亚利就能够随随便便地挥挥手,在朝盛-霓虹、朝盛-东方以及东方-霓虹之间维持一个相对均衡而诡异的三角和平关系稳定由可能的新大陆列强对太平洋西岸的指手画脚。
此外,为了让东方帝国的代表在谈判桌前达成妥协,亚利还坚持在贝加尔边疆区进行了部分动员,并招募了部分朝盛和霓虹的合同兵开赴阿瑟港,以便随时接替即将撤出平津地区的其他六国军队继续占领,并进一步公开加强了在南北满的军事存在——亚利不愁东方帝国的朝廷不就范。
东方朝廷与其他六国达成妥协后,发现作为帝俄和朝盛的军力并未撤走,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可是,南北满毕竟是东方帝国朝廷的龙x兴x之地,不可能轻易地让与他人。在抗议无果的前提下,东方朝廷的皇族代表任性地认为帝俄没有吞并东方帝国的实力而寄希望于其他列强的调停,祭出了不理会不制止不签约的原则,想把和平谈判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这个计划看起来很有道理,可世纪的问题是参战的几个列强中:米利坚刚刚打完米西战争,不列颠的主力还远在好望角,德皇受公使被杀时间的刺激没有兴趣干预帝俄在远东的行动,剩下的几个国家也完全没有与帝俄叫板的实力——如果没有其他列强的调停,也只能指望帝俄能因为漫长的补给线就此罢手。
帝俄是完全拖延得起的,作为单独向东方帝国宣战的大国,帝俄有充分的理由和实力来强化对南北满乃至直隶的占领;等几国结束占领之后,帝俄把从阿瑟港等地集结的卫队派遣到了大沽一带,并重新沿着铁路布置了防御工事。持续的战争状态虽然对帝俄远东不足120万人口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更加心急如焚莫过于东方帝国的朝廷——为了保持权威,东方帝国的朝廷必须要回到皇居对其督抚发号施令。
西欧的列强并不太喜欢跟帝俄在东方帝国的势力膨胀得太快,不过他们最后发现这是没有办法的——在这一地区,曾经唯一有能力跟帝俄一决高下的霓虹被帝俄干涉军彻底击垮,而且背负了相当沉重的债务包袱。即便现在西欧的几个国家想扶植霓虹干预帝俄,还不如指望着东方帝国自己能击溃俄军——这在拳民条约的军事限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不如让帝俄把她的注意力放到远东,让帝俄在远东地区得到补偿。在这样的考虑之下,很快地,帝俄和朝盛就与东方帝国在谈判桌上达成了一致。
亚利同意把盛京的皇居及附属设施还给东方皇帝个人——并不交东方帝国的内务府或者外务部,而是受限于帝俄法律的东方皇帝的个人财产——同时将尊重东方帝国皇室在辽东的皇陵,但是其他王公在俄占区的田庄和山庄将被帝俄接收用来交换帝俄和朝盛将继续在接下来的50年时间维持对南北满的占领和实际控制,此外还会放弃对东方帝国的赔款要求;东方帝国朝廷必须派遣重臣在为正教殉难的教民丧礼上表示歉意(可以不公开),相应地,帝俄在东土鸡斯坦以东的使馆和商埠将停办,贸易线路将完全移至那条穿过整个西伯利亚的铁路运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