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也得你讲得大家服气才行!”太上老君气冲冲地说道:“只要你将这段所谓的玛雅经讲解清楚,并让在座的各位都心服口服,就算你赢!”
三藏呵呵一笑,先将额上的红布条解下,又双手合十对众人行了个礼,这才向太上老君点头吟唱道:
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
这四句谒语一出,凉棚里众人都吃了一惊,心想这和尚诗做的倒是四平八稳,莫非我们真是看走了眼?其中的文殊普贤二位菩萨更是暗中松了一口气,都念着佛祖保佑,总算没在道教面前丢脸,有了这四句诗,说什么也要哄得众人算做了唐三藏赢,这样佛教的脸面算是保住了。至于接下来的两局比赛,就让他自生自灭好了。
只有太上老君冷哼了一声,斜眼看了文殊普贤二人一下,心中早将他们的小算盘猜到。老君也是眼里不揉沙,当下便高声喝道:“唐三藏,你这经文算是解得四平八稳,但若想在这诸位神仙前讨个赢,却还差点!”
文殊普贤顿时大怒,暗骂这太上老君得势欺人,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你非要将我们佛教的脸面丢光不可吗?他二人正要上去替三藏讲辩,却听得唐三藏在赛场中央又大声喊道:
“老君莫急,这经可还有下半段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正是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后半段经解一出,众仙又是一阵惊动。太白金星、南极仙翁张目结舌,文殊、普贤菩萨窃窃私语,镇元大仙与太上老君却是一个眉开眼笑,一个满脸不可思义的表情。
原来这几句佛诗,却是唐朝时一名真正的有道高僧、禅宗之祖——六祖慧能所做,据传他因为家贫,二十四岁时来到玄慈寺,带发修行做火工头陀,一天看到原本要继任方丈之位的大师兄做了“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四句诗写在墙上,便顺手在后面写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诗一出,当下便满寺皆惊。
后来,寺里的方丈弘忍大师临死前,将自己的信物交给慧能,告诉他大师兄是个嫉贤妒能之人,让他赶紧逃命。慧能只好慌不择路地一路向南跑去,一路上躲过了大师兄爪牙的数次追杀,逃到了广州光孝寺,并在那里落脚挂单,日后终成一代宗师。
三藏前世在网上看到一篇考证,说慧能大师做这首诗时,李世民已经挂掉,那么从时间上来推算,现在的慧能大师还在乡下放牛呢。所以他索性大胆剽窃了一回,将此诗拿来用了。
却说那凉棚中的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低头商议良久,文殊菩萨忽然起身来到场下,对着三藏合十行礼,正色问道:“阿弥佗佛,请问三藏法师,这首诗便是你刚才念的经的意译吗?”
“不错,正是。”
“那传你这经的鸟谛法师,你可知他的下落?”
“不知。”
文殊菩萨一脸挽惜的回头看了看,见普贤对自己使了个眼色,只好轻叹一声,转身回到座位上了。太白金星忍不住问道:“文殊菩萨,你这问了又问。却是说说,唐三藏这经解的怎么样啊?老夫听着,这几句诗含义深远,甚是高深啊。”
文殊菩萨答道:“仙长所言正是,这诗意境深远,甚符合我禅门教义。只是这鸟谛法师,如此有道德,可惜我等竟无缘一见。”
此言一出,相当于是在默认唐三藏通过了。况且三藏刚才所说的几句诗词确实意义深远,就连太白金星等人都暗暗点头,心想这和尚大有福缘,竟然如此就闯过了第一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