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八一中文网

新八一中文网 > 科幻小说 > 北纬三十度游记 > 第十三部 第十七章 第二节 282

底色 字色 字号

北纬三十度游记:第十三部 第十七章 第二节 282(2/2)

    王自治说:“在中国传说,这里是人死后灵魂归宿的地方。十八层地狱是根据人们设想的,其意在劝人在世上多做善事、多积德。”

    爱丽丝还问:“这里叫是什么地方,这么气派?”

    王自治说:“天子殿中国俗话说,就叫“阴曹地府”,也就是幽冥世界的都城。人的生命在这里终结,新的什么生命又从这里开始。按中国人的说法,世上所有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也不管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死后都要向丰都城的阎王报到,听侯分配。天子殿是阴曹地府最高统治者阎罗王所居之处,是鬼城的最高首脑机关,也是丰都名山最大的古建筑群。”

    艾晶说:“王教授,还有鬼门关、黄泉路没看着哇?”

    向导回答:“我们登上这座丰都名山——鬼城,就到了鬼门关了。这里集儒道佛于一炉,堪称“中国神曲之乡”。山中有鬼国神宫,山上还有苏轼、陆游等名人的碑刻题咏。这里惩恶扬善的思想和功用被世人称道,但城里有卖‘鬼画符’的、带‘鬼脸’的、宣传‘鬼文化’的书、连城标那个‘鬼东西’模样都非常狰狞。形形色色的‘鬼殿’、满城‘鬼气’、连篇的‘鬼话’,有多少活人被骗得晕头转向?所以,这里就是鬼门关。”

    王自治说:“这里的黄泉路是我们已经走过的路,一条宽约2米,长约50米的青石板路,路面不很平整,我们很不经心地走过来了。旁边的导游小姐说的,你们没听到吧?”大家都说:“我们没在意,您再给说一遍吧。”他继续说道:“走在黄泉路上时,不管听到什么声音,或感觉到有什么动静,千万不要回头,只管往前走好了。据说黄泉路上有很多孤魂野鬼,他们会抓住行人的衣服,或拍着游人的肩膀,扯住游人的裤腿等等,以求附身。所以,这时千万不要回头,这样才不能被孤魂野鬼附身,反正信不信由你。”

    赵晓敏也发问了:“望乡台怎么没见到呢?”

    向导说:“我们还没到那个地方。在丰都名山之巅的悬崖边,峻崖岌岌,古树擎天,岩头原来有一处矮小的神殿,殿西侧有一座大香炉,传为旧时是名山的‘望乡台’,现在人们看到的望乡台,是1985年重建的一座两层一底,为重檐四翘角的新式“望乡台”,通高二十余米,台上配有望远镜,供游人登台俯瞰,丰都江城和枳江景物一览无余。然而,望乡台昔日那虚无缥缈的传奇情节,令人回味无穷。”

    张翰东说:“我们已经知道丰都鬼城的来龙去脉,明确了这里是民俗文化艺术之宝库,重要的是有着惩恶扬善思想和教化功能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去追究了。西行下一站,我们将进入到重庆的渝东南大门——涪陵区。”

    重庆涪陵,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北纬29.21~30.01度,东经106.56~107.43度。涪陵城区座落在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涪陵白鹤梁题刻,位于涪陵城北的长江江中,是一道造山运动时期天然形成的石梁。游船靠拢来观看,它既像巨龙神游长江,又似卧伏长江的巨鳄。自西向东伸展约1600米,龟背形宽10~15米,呈一字形与长江平行。距长江南岸100米,东临长江由于乌江的汇合处,被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1988年国务院公布白鹤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古称巴梁子,又因白鹤群集梁上而称白鹤梁。关于白鹤梁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早在北魏时期,又一位叫尔朱的合川人,在朝廷做官,由于跟族兄弟争皇位而失利,便厌恶皇上的恶诈身份,决意弃官从道,去民间炼丹并拿到合州去卖。尔朱的丹最后为州官所买,并被加价十倍,后被州官查清实情后十分震怒,拔剑将尔朱刺死,用竹篓装尸抛入嘉陵江。由于尔朱道高,可起死回生,故死后漂流至长江涪州城边,幸被一老翁发现救起,放在石梁上守护。翌日,涪州宏钟声将尔朱惊醒,他对渔民充满了谢忱,便赠仙丹给他,俩人亲如兄弟。某日,巧遇一只银色的大仙鹤来到梁上,将尔朱驼起展翅升天,从此杳无音信,却倍添了白鹤梁之神秘。

    白鹤梁上刻有众多诗文图案,和长江枯水水位,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和“水下碑文”。白鹤梁常年淹没于水位线下,唯冬季江水枯落时才露出水面。题刻记录着1200多年间的长江72个枯年份的水位,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水文资料。对于研究长江的水利综合开发,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都曾参考了白鹤梁上记刻的水文资料。

    白鹤梁题刻中的众多诗文图案,多出自历代前往观光的名人雅士之手。如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等,可考的就有300多人。其水下碑文之多,历史之久,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堪称水下一大奇观。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位于淹没水位线下的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沉没于江底。为了保护好这一水下瑰宝,按国家文物局的指示,现已建造水下博物馆,由“水下博物馆”、“连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陈列馆”四个部分组成。游人将通过三种方法参观:透过廊道玻璃窗观看、通过水下摄相头观看和船潜水服潜水观看。现在白鹤梁题刻已申报世界遗产。大家欣慰地感叹,三峡大坝的建成,利国利民又利文物宝藏呵!

    重庆涪陵地区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区内喀斯特自然地貌造就的奇山异水,几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历史遗迹,还有着极好的区位优势,按重庆旅游规划布局,涪陵不仅被划在都市旅游圈,而且有同时处在长江三峡和乌江画廊两个旅游区。乌江是长江三峡库区最大的支流,素有“天险乌江,千里画廊”之美誉。张翰东说:“乌江画廊虽好,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考察,还是以后抽出时间再来旅游,怎么样?”大家没吱声,唯独王自治说:“辛哈、藤仁新野等几位外国朋友要去‘点易洞’景点看看。就在江北,我们正好顺路。”队长说:“咱们就一起去吧。”

    点易园位于涪陵区江北,与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隔江相望,因园内有“点易洞”而得名。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易学大师程颐贬谪涪州,于北岩凿洞点注《易》六载,著成《伊川易传》四卷,程氏理学由此发祥。

    大家浏览了“点易洞”,确实是一个人工开凿的石洞,现今洞口上方尚有“点易洞”三个字。洞内有南宋哲学家朱熹游此的题诗:

    “渺然方寸神明舍,天下经纶具此中;每向狂澜观不足,正如有本出无穷。”

    周易园中心景点为一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崖上有一座佛塔、佛龛若干。涪陵人本着“恢复与创意结合、展示于参与结合”的原则,现已恢复和新建的景点有点易洞、碧云亭、北岩题刻等20多个,包括景区标志性建筑“太极球”的重新装修。1999年为纪念程颐点易900周年,我国哲学泰斗张岱年先生为此题写碑铭。韩国国际儒学会理事长崔根德率十余位《易经》学者及爱好者亲临园区“点易洞”跪拜祭祀。2002年世界第五届《易经》大会在涪陵召开,海内外入会代表专程到园区考察参观。

    赵晓敏提议:“请王教授给咱们讲讲,《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作,为什么世界还要召开世界大会?又为什么要在涪陵召开呢?”三十多人异口同声地说:“同意!”

    王自治谦虚地说:“环球科考队来到了中国,中国人应该说说《易经》,但鄙人水平肤浅,尤其是站在一千年前易经大师的点易洞前说易经,实在是胆子不壮。不足之处肯请大家指正,我只当抛砖引玉了”队员们再一次鼓掌欢迎。王教授即兴做了如下发言:

    易经——中华文化之魂。中国人常以雄伟豪壮的万里长城为自尊,以炎黄子孙成为龙的传人为自豪,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是什么?铸造东方文化的灵魂是什么?翻开中华文化六七千年以来发展的历史,前仆后继,代代相承,永不间断的文化学说,就是易经。《易经》是一部奇书,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由符号和文字组成的神秘典籍。数千年来,它雄踞“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之首;“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之冠,被尊为“大道之源”、“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库”。所以,我们说《易经》是中华文化之魂。

    《易经》不仅在古老的中国位居群经之首,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号天书”而且“是一部古老的破译不尽的天书”。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早在200年前写信给康熙皇帝,强烈要求加入中国国籍,因为他的成功,源自《易经》;欧洲哲学权威gg捷恩说:“谈到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最使人不可思议的,《易经》竟然与20世纪后的尖端科技,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裂变原理、元素周期表宇宙星体排列,甚至人的脑电图是《易经》太极图、人类的dna……。这些原理都与《易经》、八卦相连接。

    于是,全世界掀起了“研易”热潮。有人说,他说一个冰河期的产物;也有人说,它是外星人送给地球人类的礼物;还有人认为中国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人,在气功状态下发明的……。众说纷纭!其实,翻开中国历史,应该说《易经》是代表东方民族的中国人,数千年来勤劳智慧的结晶。从伏羲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文王创立后天八卦,并推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引入义理。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穷经皓首,花毕生精力去论证、考究。宋代理学的奠基者程颐就是其中之一,他所作的《伊川易传》,为易经事业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春去秋来,物换星移。人间历史沧桑经历几千年后的今天,《易经》展现在当代世界人们面前,竟然依旧像巫峡神女峰般绮丽多姿,西方人感叹地称之为“神諭之书”!

    《易经》以天地运行规律为准则,所以能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无一遗漏地包含在这规律里。自17世纪20年代中国《易经》通过传教士传入西方世界,逐渐形成了世界易经热潮,20世纪以来陆续应用到高科技和最尖端的科技。在涪陵召开世界易经大会,是世界易学学术研究规格最高的会议。全世界约有300人参加了大会,共收到论文150篇,有人在大会上慷慨预言:“21世纪,落后的东方文化将再领风骚!”

    (第十三部第十七章第二节结束待续)

    ;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