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八一中文网

新八一中文网 > 科幻小说 > 北纬三十度游记 > 第十二部 第十六章 第五节 280

底色 字色 字号

北纬三十度游记:第十二部 第十六章 第五节 280(2/2)


    为此,科考队员早已有所准备。王自治告诉大家,1979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林向教授率团从大宁河上游的荆竹坝岩壁悬棺群中,取下了一具悬棺,据考证是中国古代巴国时期的悬棺,距今已两千多年,仍没腐烂。棺木长2.1米,是用不易腐烂的楠木制成。将楠木锯成两半,中间掏空,棺木呈半月形,未用铆钉,而是用严紧的子母套扣,浑然一体。悬棺洞穴选在日照较短的峡江绝壁上,岩穴倾斜度为二十度,洞中不积水,通风,避雨,干燥,人迹罕至,故保存至今,仍完好无损。

    有人问,棺木内什么情况呢?他继续说着,棺木内有两具尸骨:一具是十三四岁的男孩;一具是十五六岁的女孩,经当时检验,女孩头部后脑骨有钝器击伤的痕迹。由此推论此棺男孩是有权势的富贵之子,女孩是陪葬的。其殉葬品是铜带钩、铜镯之类。

    藤仁新野问:“悬棺中的金银财宝呢?”王自治回答:“我的其他考古同学,早就告诉我,这里根本就没有财宝。在瞿塘峡探宝者,从夔门绝壁上取下一具酷似风箱的悬棺,棺内只有巴国的铜器、土陶之类;特殊时期中,红卫兵破‘四旧’,冒险在龙门峡中的古文悬崖峭壁上掀下一具悬棺,除了尸骨外,只有一包茶叶和书籍,还有史料、麻布、药物之类。”

    科考队员中一些外国专家围拢在王自治周围,指着悬崖上的悬棺追问着:“古人既没有现代的尼龙绳,更没有srt探险技术,到底这悬棺是怎样搁置上去的?”王自治说:“我们曾在四川南部的珙县看过那里的悬棺葬,其方法大致一样。一是、据史料记载,自山下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尽孝;二是、沿岩壁修道凿穴,将死者藏于洞穴,葬后怕人盗墓或破坏,将其通道毁掉;三是、从山脚用木搭架,采用滑轮升降方式,将棺木置于洞穴中,葬后将木架撤掉即可。”

    说到这里,王自治教授十分感慨地说:“可惜啊!这茫茫大巴山,因世代巴人安居于此而得名,更奇怪的是这些人在过去的某个年代,却突然消失了,只给后人留下了大批的悬棺,以致成为举世难解的千古之谜啊。”

    大家由大宁河的滴翠峡,按原路返回到巫山县城。第二天,科考队员们继续乘游船上溯大溪镇,向导告诉大家,长江三峡中幽深秀丽的巫峡已经结束。再往上游航行就是雄伟险峻的瞿塘峡了,直到出了夔门,长江三峡才算结束。

    瞿塘峡,从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约8公里。先是三峡古栈道,只见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临江一侧峭壁千刃,宛若刀削。著名的白甲、赤盐山对峙大江南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山高峡窄,仰望碧空,云天一线。忽而,游船来到了瞿塘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大家顿时兴奋起来,王自治说:“难怪古人皆称‘瞿塘峡锁全川水’,由此纳长江上游之水于一门而入峡,瞿塘峡岂能不称雄?”只见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出了夔门,赵晓敏手指着长江北岸喊道:“快看!白帝城到了!”大家随着所指,的确望到了重庆奉节县白帝城的“托孤堂”、“明良殿”等景致。艾晶高兴的朗诵起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赵晓敏说:“您搞错了,当年李白是顺流而下,才有这种愉快明朗的生命情调。而我们是溯江而上。还是等到重庆返回时,再朗诵这首诗吧!”

    (第十二部第十六章第五节结束待续)

    ;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