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第二十穷四章 图穷匕首现(2/2)
“皇妹,请你想一下为兄的难处。那几件事你实在做得欠妥,不给你一个轻轻的处分,平息不了各方面的意见。所以请你迁出京城一个时期,时间三五月不限,地点由你选择,你想带谁去,都可以……”
太平公主被皇兄的眼泪和真诚征服了,她愿意出京,她选在离京城较近的蒲州。她还记得王维是蒲州人,她对他的印象太深了。
太平公主坐在宽敞舒适的马车里,旁边,是她须臾也离不开的崔湜。她靠在他的怀里,感到无比幸福,完全没有被撵被逐的感觉,倒像是一次轻松的蜜月旅行。
相反,宋璟出京就显得过于悲壮了,许多朋友为他们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送别的诗,念了一首又一首。宋璟、姚崇忍不住老泪纵横地向送行的人摆手:“回罢,后会有期。”
照说李隆基应该为他们送行的,但两处都没有去。对姑妈,他说什么呢?那种言不由衷的客套乃至虚伪,他做起来不自在;对宋、姚二位,他不忍去,他实在怕一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会做出出格的举动,他会哭着向他们下跪……
然而这时的李隆基不是若干年后多愁善感的唐明皇,他办事果断坚决,太平公主前脚一走,他便取得父皇同意将对他有威胁的宋王成器、岐王隆范、申王成义等另作任用,让他们远离权力中心;凡与太平公主有密切关系的人他都做了安排调整,崔湜当然在调整之列。他还通过手段,让父皇下诏要他监国。这样一来,朝廷军政大权很快便都集中在他的手中了。
在蒲州,太平公主有意外的收获。
蒲州刺史肖至忠曾为中宗时御史中丞,太子重俊谋反败亡后,有人告相王和太平公主与重俊通谋,中宗命肖至忠审理。他向中宗哭奏其冤:“陛下富有四海,难道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任人罗织陷害吗?”帮太平公主躲过一劫。后肖至忠依附韦氏,韦氏败,被贬许州。太平公主投桃报李,帮他活动改任蒲州刺史,并对他说:“你先在蒲州待着,以后我负责安排你回京。”
可是,没等到太平公主安排肖至忠回京城,她自己却被撵出京城,放逐到蒲州。
肖至忠为官多年,起落沉浮的事见的多了,何况太平公主是皇上亲妹,不过是来避避风头而已。能到蒲州来,正是一个难得的亲近机会。他是蒲州刺史,在当地官数他大,一声令下,连夜选址在关帝庙附近建造了一座有大殿、有曲廊、有楼台亭榭、花园水池的行宫。比太平公主在长安的府第没有两样。因关公是蒲州人,其庙修得高大雄伟,金碧辉煌。昏晨木鱼声声,香烟缭绕,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肖至忠把太平公主迎进新修的行宫里,方便她去烧香还愿,消遣玩耍。不时肖至忠又去请安问好,照顾得十分周到。
太平公主有崔湜相伴,白日携手同游,夜晚相拥而眠,在一帮丫环侍童陪同下嬉戏玩乐,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没有干扰,远离尘嚣,什么烦心的事都抛之脑后,日子过得从来没有这么舒心过。有时,她甚至觉得就这么过一辈子也挺不错。可是崔湜不这么想,他不愿把一生与她捆在一起就这么断送。他家里有娇妻美妾和万贯家财等他去享用。因此,他常常借口打探消息回京城与家人团聚。当然,消息是要打探的,一些太平公主听了不高兴的消息他全隐了,专拣那些她爱听的讲。
其实,肖至忠把太平公主的行宫建在关帝庙附近还有一个另外的目的,因为庙里有个法名慧范的年轻和尚是他的侄子,他要为他提供一个机会。这天,他把慧范叫来说:
“侄儿,你不是扭着我给你找个发达的机会吗?现在就有一个。”
慧范听了忙问:“在哪儿?”
“就在你庙里。”
慧范不明白:“庙里?天天烧香念经,哪来什么机会。”
“太平公主常去你庙里,你见过她吗?”
“只远远地见过。”
“我再问你,你知道薛怀义的故事吗?”
“怎么不知道,他也是个和尚。后来当了白马寺主,还当上了将军……”
“好了,下面的话我就不说了,二十大几的人了,你自己去想吧。”
一句话便把慧范点醒。从此,他在庙里见到太平公主便上去请安献殷勤。太平公主对眼前这个英俊机灵又会讨巧的僧人很快有了好感,三来两去,各自有意,趁一个月黑之夜二人成了好事。从此,太平公主的生活过得更有滋味了。后来,当她知道慧范是肖至忠的侄儿时,她对肖至忠的一片苦心很满意,以后,一定要好好奖励他。果然,在太平公主作用下,肖至忠一直登上中书令的高位。当然这是后话。
“因祸得福,不虚此行。”她常常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在蒲州的难忘的日子。几个月后,睿宗思妹心切,下旨要她回京时,她倒舍不得走了。
在蒲州虽没见到王维,但回京的马车里却多了个和尚。于是,太平公主旅途更浪漫了。回到长安后,慧范被安排在白马寺当寺主,与当年薛怀义一样,隔三差五去公主府问安。然其德行也与薛怀义一样,常恃太平公主势欺凌百姓逼夺民产。果真成了薛怀义第二。
睿宗传太平公主回京,是思念兄妹之情,同时也是想与她商议传位于太子的事。但思量再三,觉得与她商议这种事会毫无结果,便暂时搁置不议,只是把许多权力慢慢朝太子手中转移,五品以下官吏的任免,军队调动权,死刑审批权等,通通交给了太子。
见太子权力膨胀,太平公主的权欲也膨胀起来,以前的党羽又重新聚集在她的门下。但因去了一趟蒲州,元气大丧,不足与太子抗衡,特别是睿宗御座旁再没了她的位子,一切军国大事都不必再找她商议。她感到愤愤不平,一定要找个机会把他拉下来。
果然一个机会送上门来。
太平公主乘一乘小轿,私访太子李隆基。
听说姑妈来访,李隆基忙出门迎接。
坐定之后,李隆基说道:“姑妈大人,好久没来寒舍,今日光临,不知有何指教?”
“我来求你一件小事。”
“姑妈尽管说,侄儿一定效力。”
“因为我的事,崔湜被罢相。我想让他恢复相位,望你去给父皇说说。”
李隆基听了,感到为难,便说:“此事有些难办,那崔湜人品龌龊,口碑不好,一时恐难办到。”
“哼,他的人品龌龊,还没龌龊到与自己父亲的小老婆私通的地步吧?”
一句话把李隆基说得心惊肉跳。这个姑奶奶,她是怎么知道的?他与父皇的杨妃私通有孕,正在设法堕胎,此事要是被她捅到父皇那里,那还了得?连忙扑通一声给太平公主跪下,告饶说:“但求姑妈救侄儿一命,只要您老人家不向父皇说,您所提的什么事我都办到!”
“好。你听着……”
“是,是,小侄通通照办。”李隆基连声喏喏。
送走太平公主后,李隆基连夜拜见父皇,言辞恳切地说:“父皇在上,儿臣自被封为太子以来,因建功心切,不免性情乖张,多次与姑妈太平公主顶撞。而姑妈从蒲州回京以后,不计前嫌,一心为儿臣着想,对国事多有贡献,儿臣特向父皇建议,仍请她在御座边设帐,参与军国大事的议定。姑妈虽为女流,但常有奇谋奇计,非男子可比;另受姑妈牵连的几位贬职宰相,儿臣也建议恢复他们的相位,以共谋大唐之兴旺。”
睿宗听了,满心欢喜,说道:“我最焦虑的是你与你姑妈的关系,现在好了,你姑侄二人能尽释前嫌,精诚合作,乃我大唐之大幸也。所请照准,明日早朝宣布。”
从此,朝堂上安静了。凡有未决之事,李隆基都说:“以皇姑之言为定。”如稍有异议,太平公主把眼睛向他一瞟,他便不敢再说。
见姑侄二人在朝堂上不再吵架,睿宗心头沉重的石头放下了。
然而李隆基心头的石头却越来越重。难道就这样被她挟制,让她牵着鼻子走?
短短几天时间,接连发生两次刺杀太平公主的事件:一次是在上朝的路上,一刺客手执钢刀,冲到太平公主的轿子边朝轿中刺去,轿子戳了个窟窿,幸未伤人。刺客当场被杀死;一次是深夜,窗外连发数镖,均钉在太平公主榻前,也未伤着,刺客乘黑夜逃窜。
太平公主把几个心腹召来商议对策。
“此事一定是李隆基遣人所为,如不对他及早下手,不仅仅我,就连你们都会遭到他的毒手。”太平公主介绍了两次被刺经过后说。
肖至忠说:“他既然派刺客要置公主殿下于死地,我们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手段对付他!”
慧范说:“李隆基住在东宫,高墙深院,暗杀手段不易施展。”
崔湜说:“那可以采取其它手段,比如毒杀之类……”
窦怀贞说:“那也不容易,依我看,可以向睿宗进言,免了他的太……”
“皇兄生性懦弱,不会轻易贬他的。”太平公主说。
“最近,夜观天象,有慧星出现,我向皇上进言,说少主有侵皇位的可能。让皇上把他贬了。”慧范说。
太平公主:“不妥,如果他顺水推舟,干脆借此把皇位让了,岂不弄巧成拙了?”
慧范说:“皇帝谁不想当?武则天皇上八十多了还舍不得退位哩。”
太平公主架不住这位和尚情人的花言巧语,只得点头同意。
当夜,慧范便以重要星相启奏为由,要见皇上。
睿宗的皇帝当得实在艰难。御案上的奏报,不是天灾,就是水祸,再不就是库里缺银,仓里少粮。刚刚又收到边报,幽州大都督孙佺,左威卫将军周以悌领兵袭契丹兵败被俘,最后为突厥默啜所杀……听太监说天上出现慧星,他走出大殿,仰望天空,果见一条又大又亮的慧星像把笤帚横扫着西方,看得他心里发虚。正在此时,听说慧范**师深夜求见,便召他近前。
慧范向他奏道:“陛下,贫僧夜观天象,西方太微星旁,出现一慧星,长数丈,对帝座有威胁。依臣看,是少主欲侵帝位的征兆,请陛下及早做准备。”
睿宗听了大大松口气说:“朕自登基以来,日夜操劳,寝食难安,正想休息呢。你这样说来,上天也指示我要让位了。好,明天我就叫人拟诏,把皇位传给太子。”
慧范听了大惊,忙换过话说:“贫僧之意不是要皇上退位。皇上刚刚年过半百,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哪有退位之理?则天皇上八十岁了尚在位。陛下如传位,定将危害社稷……”
睿宗说:“朕意已决,你不必再说。退下吧。”
过不几天,皇上果然拟了诏书,要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
太平公主枉费一番心机,气得指着慧范的鼻子破口大骂。
但她还有最后一张牌:她进宫见了睿宗,将李隆基与皇妃杨氏私通有孕之事告发出来。
“这等**欺君之事,皇上应严加追究,万万不能把皇位传给这等孽子,以免后世耻笑。”
睿宗听了先是生气,后来转而一想,后宫佳丽数千,就算李隆基看上了个把占了去,也无关紧要。何况,此等事不宜声张,以免有损皇室尊严。主意已定,便说:“皇妹,你说此事事关重大,待朕命人去细细查访,有了赃证才好处理。贤妹,你就回府休息吧。”
见皇兄对此事采取如此态度,太平公主的心就凉了。她实在气不过了,临走时,袖子一甩,丢下一句话:
“真没出息……”
睿宗假装没听见,按原定计划退位当太上皇,立太子李隆基为帝,是为玄宗。
李隆基这下胆大起来,只见他高高举起手中的权杖,一一将太平公主的亲信从要紧岗位上全都打了下去。
“暗杀!”
“起事!”
“放毒!”
太平公主一伙密谋对付李隆基的办法。
但李隆基防范严密,暗杀、起事都难以得手。
崔湜的相位又给抹掉了,想自己为李隆基做出的牺牲也太大了,他却一点面子不给。由怨生恨,下决心要除掉他。他说:“我上次就提出药杀的办法。宫中有宫女元氏,我与她很熟,她专为李隆基捣制保健药赤箭粉……”
对崔湜的建议,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但在一时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时,太平公主咬咬牙,作破釜沉舟最后一搏。
然而,崔湜与元氏的阴谋刚刚开始就被李隆基贴身侍卫识破,元氏被有司拿问,太平公主一伙的密谋真相大白。
玄宗李隆基明白,这场较量该到最后决战的时候了。他召集心腹臣僚,作了周密的布置和安排,要把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