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点了点头:“其实,我也意识到了,我们前期对中小企业的关注比较多,对大项目公关的力度并不大,除了华夏移动的华东基地,还缺乏更有力度的项目,怎么样,陈主任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资源?”
陈雨摇了摇头:“我们智业基地的产业面本身就比较窄,当初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分支来运作的,谁也没有想到李总能够将基地搞得这么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大批的项目进来,加上移动的华东基地,上面才考虑单独做一个智能产业基地。”
“我们智能产业主要是针对移动通讯这一块的,特别是智能手机和3g网络,现在入园的主要是应用开发、网络,无线应用,公司规模都不大,行业内也没有什么巨头级的公司,可能也就是运营商的规模比较大。”
“如果将产业的外延再扩大一些的话,智能手机制造商,包括芯片设计、手机设计、零配件制造商也勉强算得上智能产业,但实际上差别还是蛮大的,所以我们要找的目标对象并不好找。”
“而且,我们的招商范围一旦扩大的话,又会与文化公司那边重叠,他们对网络公司、游戏公司也都很看好。”
李辰无奈地摇了摇头,当初之所以要将智能产业基地独立出来,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今看来,这个举措其实并不是很合理。
李辰道:“这个就需要我们转换工作思路了,以前我们总是用园区、基地这样一个概念,地域的界限很明显,很容易形成交叉,如果我们真正以公司的方式运营,那么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只要符合我们条件的,我们都可以提供服务,不管他是在软件园,还是微电子园,都没有关系。”
陈雨不禁看了李辰一眼,应该说,李辰提出来的这个想法,是很有价值的,严格来说,东江智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的初衷也是如此,只是在具体的执行中,大家都比较重视自己那一块,相比无迹可寻的服务,大家还是更希望看到招商的具体成果。
如果按照李辰所说的办法,不管项目在哪边,只要在东江,符合智业公司的服务范围,就可以为对方提供包括房租补贴、扶持资金、融资服务、展示平台等各项服务,显然也同样可以带动东江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个成绩,就不是那么好界定了。
因为智业公司本身没有盈利的要求,又只是提供分散服务的话,自由度就太大了,整体性的印象,也不会那么强烈。
简单来说,集中起来,智业公司就会形成一个类似品牌的东西,成绩会很具体,分散而为,这个品牌和成绩,就不会那么显明。
理论上来说,这种分散的模式其实更科学,智业公司是东江的智业公司,完全可以面向整个园区提供服务,就好像科技部是为了全国的科技发展,申东科协也面向整个申东新区提供科技创新扶持一样,这是可行的。
但是同样的,科技部扶持了那么多项目,真正的社会影响力,可能还不如中环村、东江这样的高科技园区。
园区的成绩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到的,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却未必都可以认为是科技部的成绩。
陈雨道:“我支持李总的想法,只是,不知道软件园、文化公司会不会欢迎我们这么做?另外,我们也有自己的基地,上面肯定希望看到我们出成绩。”
李辰道:“呵呵,暂时来说,我们工作的重点,肯定是基地招商和基地内部的企业和项目,如果能够形成群聚效应,对产业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很大好处的。然后也要兼顾不在我们基地,但是在东江园区的企业和项目,力争形成产业链的协同,这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
李辰和陈雨聊得很投机,他们对智业公司的运营方式,有着相似的看法,如果从弱政府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公司应该侧重于提供服务,而不是具体的生产组织。
就当前的情况来说,公司还是非常重视招商和组织,在服务方面,反倒没有做得那么好。
这个也是环境使然,大家都比较重视政绩,政绩就是一根指挥棒,相比服务,还是招商容易出成绩。
在很多地方的招商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招商的时候,手上有项目的就是老大,政府官员也要放低姿态,千方百计地去招揽对方,而等到对方来了以后,情况就反过来了,地方官成了老大,处处刁难,当初的承诺都成了画饼。
李辰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在智业基地出现,他希望智业公司是一个真正的公司,而不是仅仅批了一张公司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