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宋朝是汉族国民性格质变的转折时期,除了历史种种不利因素的积累以外,宋朝对汉族性格的转换还有着两个关键而特殊的作用:
首先,北宋无力收回汉唐原有的广大草原牧区。大宋大宋,实际上它的疆土连汉唐时期的一半还不到。它的北面是包括华北北部和蒙古草原的幅员万里的契丹辽国。它的西面是骠悍的党项西夏和羌族土蕃。它的西南面是白族的大理国。这种局面导致了严重后果。本来,从炎黄到汉唐,华夏一直拥有北部和西北的大片的草原牧区,它具有制造强悍性格的造血功能,历史上广阔草原为华夏民族培育了无数强兵猛将。古言道:“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土风壮猛,便习兵事。”汉唐时期,中国雄才大略的帝王之所以大力经营西域,紧紧抓住西北草原不放,就是深深懂得这片草原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汉唐时期那种半农半牧的国土和经济基础,是华夏民族维持半狼半羊性格的命脉。而软弱无能的宋朝无力收复华夏西北的命脉草原牧区,就对汉民族的性格最终转换起到了致命的影响。
其次,宋朝“理学”的盛行。由于宋朝的华夏只剩下纯农耕的国土,中国儒教的这棵大树被纯农耕土壤滋养得越发农耕化,并发展得越来越极端,宋朝的“理学”的出现,把早期儒家中含有的游牧遗风雄健向上的精神大大消弱,却加强了压抑阉割民族性格的“新精神”。最要命的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是天理,必须用“天理”来灭除人欲。对狼性和狼欲就更得斩尽杀绝,火烧沉塘。理学把汉民族调理得像家畜牛羊那样驯服听话,任劳任怨,使得汉族宋朝的生产力大发展,还制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具威力的火药武器:火铳、火箭、火蒺藜、霹雳炮、突火枪等等。但是仍然弥补不了华夏民族迅速软化和羊化的性格缺陷。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要想复兴和强大,必须狠抓发展生产力,但是“唯生产力”却飞不起来的,必须把培育强悍进取的民族性格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这才具备民族腾飞的两个翅膀。当前,西方国家也在研究探索如何保持大国的长期强盛,一些著名学者认为,武力扩张是导致大国衰亡的主要原因,应该更重视发展经济。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发展能培育强悍进取民族性格的竞争性经济、全民竞技体育、现代创造性教育等的“民族存在”,只要保持民族性格长期强悍,那么就会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从而保证国家长盛不衰。当时北宋的武器和经济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大宋国后来仍然不堪一击。北宋最缺的就是“脊梁”——刚强的民族性格。
到宋朝,华夏汉族终于由汉唐时期强悍的“文明狼”转变为软弱的“文明羊”。
然而,北宋还是得到了一个长达160多年的稳定和繁荣。但是这不是因为它自身强大,而是因为强敌辽国发生了民族性格上的重大转换。辽国在宋朝建立之前的十几年得到了华北幽云十六州的汉族农业区。此后,它的农业开始大发展,并向东北黑土地扩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致于农业在辽国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大量牧民渐渐变成农民。这样一个原来纯粹的游牧民族国家渐渐便成了以一个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国。于是,农耕软化民族性格的铁律,也对鲜卑契丹发生强烈作用。契丹族的狼性性格也开始软化。在肖太后时期,辽宋两国签订“澶渊之盟”的不平等和约。宋朝每年向大辽国巨额进贡,宋真宗称肖太后为叔母。但长期的战争基本停止。两国“和平友好”,两国放心睡大觉,两国在安逸的农耕环境中双双软化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