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夫妻:第九十七章 圣旨与书信(大结局)(2/2)
展开圣旨一看,原来是皇帝的赦免书,说是对李慎一家诈死隐居的事情不再追究,他们也不必继续隐姓埋名,可以随时回到京城探望亲人。
那封书信则写得很长,开头回顾了与李慎少年时代的友谊,甚至还回忆起了一些趣事,接着叙说了自己即位以来的种种酸甜苦辣与无可奈何,然后则表示对李慎这种做法的理解,还说如果换做他是李侍郎,很可能也会这么做的。书信的最后,希望李慎一家幸福安康,还说如果承业有意仕途的话,请李慎和谢锦书不要阻拦。
看罢圣旨和书信,三个人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可是不管怎么样,皇帝已经原谅了他们,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谢锦书说:“我们都没有当面向陛下表达谢意,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这个机会了。”
李慎长叹道:“也许会有吧。”又转头问承业,“业儿,你有意仕途么?”
承业两眼闪闪发光:“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是我小时候,爹爹和娘经常教导我的。”
李慎和谢锦书对望了一眼:“儿大不由娘啊。”又问承业,“你可以参加两年之后的科考,不过,也不要刻意为之,一切随缘就好。”
承业笑了:“爹爹,娘亲,难道你们对定国公府的子孙这么没有信心吗?”
……
两年之后,承业上京赶考,一举夺得武状元,而且他执意要去边关,和自己的大伯大娘一起为国效力。
其时,钟太后已经薨逝,皇帝因为之前的那个承诺,左右为难。答应承业吧,怕他万一战场上有个什么闪失,将来不好跟李慎夫妇交代,不答应吧,这小子已经在乾清宫外跪了三个时辰,而且纹丝不动,刚刚跪下的时候是什么姿势,三个时辰之后还是什么姿势。皇帝大为头痛,令小秦——现在已经是老秦了——去劝解他几句,可那小子拽得很,似乎没有听见,弄得老秦口干舌燥败下阵来。丽妃也前来劝这个外甥,可照样没用。
最后,皇帝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没想到承业到了战场上异常勇猛,屡建战功,令人刮目相看,连李怡都自愧不如。在叹服之余,李怡甚至打算将对定国公的爵位给这位侄儿。
……
一晃十年光阴又过去了。
承祖、承瑞越来越像他们的二叔,整日游山玩水好不快活,在家的时候,就聚集了一帮朋友弹琴吟诗。百姓们都说,他们越来越不像定国公的孙子了。反倒是承业,随着李怡夫妇回京面圣,身材魁梧,成熟稳重,越来越像国家栋梁了。皇帝一高兴,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斐阳公主嫁给了他。
李慎夫妇则很少回到京城,除了看望承业。
可是有趣的是,每次千里迢迢回到京城,承业竟然与他们没什么话可说,倒是承祖和承瑞兄弟两个不住地问他们南方的风土人情,并打算跟他们去那个小山村去住上些时日。
李怡和李慎只能摇头表示无奈,因为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人在成年之后,变化会这么大。与此同时,李怡也更加坚定了让承业承袭爵位的想法。而承祖和承瑞对此并没有异议,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卸掉了一个潜在的重担。因为定国公是要倾尽毕生为国效力的。
……
这年除夕,皇帝特意举办了一个热闹的家宴,宴请丽妃、庞之言夫妇、李怡夫妇和李慎夫妇。年轻时的好友围坐在火炉旁,一边饮酒,一面慢慢回忆着往事,倒也其乐融融。
庞之言特意提到了谢锦书当年装傻的事情:“我说李夫人,我这么多年都没想明白,你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要装傻?”
谢锦书很不服气地瞪了他一眼:“你还要意思说呢!要不是你,我也不会被他们怀疑。”
皇帝呵呵大笑:“不过说真的,那次六妹可把朕给吓坏了。要不是南边匪徒作乱让朕分心,朕一定会好好将你查个明白。”
众人皆大笑。
丽妃不舍地说:“妹妹,这次好不容易回来,就在京城多住些日子吧。”
其时谢尚书和谢夫人都相继过世,丽妃很想念娘家人。
谢锦书心有不忍,答应道:“这次来,就是要多陪陪姐姐的。”
于是,李慎夫妇在京城一直住到了五月槐花飘香的时候。
可是承祖和承瑞等不及了,他们急不可耐地要去南方,而且老夫人的身体也不太好,太医说,南方气候温润,适宜她养病,于是李慎夫妇带了承祖承瑞和老夫人一起上路。
皇帝亲自来送行,依依惜别,看着他们坐上马车依稀远去,竟然眼眶有些湿润。不好意思地对丽妃说:“朕是不是老了,越来越容易感时伤怀了。”
丽妃笑道:“哪里,不是陛下老了,而是人人都会感时伤怀。”
已经看不见踪影的马车里,则是一路笑语欢歌,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