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星是西元1801年意大利的天文学家Piazzi所发现的,过去一直都被列为小行星。且为小行星群中体积最大的1颗,本体直径为960×932公里。绕日公转周期为4.60年,2006年的新行星定义之后改列为矮行星。
冥王星是西元1930年美星域罗威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C.W.Tombaugh所发现的。在过去一直被视为9大行星之一。它在行星中是最小的1颗,比我们月球还小,另其公转轨道面相对于黄道的倾斜角17.1度远比其他行星大,再加上公转椭圆轨道偏心率为0.249,使得其近日点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内,因此数年以来冥王星算不算是行星的问题不断被提出来讨论,2006年的新行星定义之后将其改列为矮行星。
Eris(2003UB313)于2003年由美星域Palomar天文台的天文学家MikeBrown等所发现的,本体直径约为2400公里比冥王星还大一些,因此发现后使得大家重新评估行星的定位问题。2006年的新行星定义之后将其列为矮行星之一。是当前体积最大的矮行星。
Makemake(2005FY9)于2005年3月31日由美星域Palomar天文台的天文学家MikeBrown的团队所发现,被星域际小行星中心编为第136472号小行星。2008年7月11日星域际天文联合会将其列为矮行星的第4颗。
Haumea(2003EL61)于2005年7月29日由西班牙SierraNevada天文台天文学家J.L.Ortiz及其研究团队在分析2003年过往资料时所发现。2006年9月7日被星域际小行星中心编号为136108号小行星。2008年9月17日星域际天文联合会将此小行星归类为第5颗矮行星,并以“Haumea”命名。
星域际天文联合会在2006年的6a决议案认为冥王星是海王星外天体的一种新类型的原型。这种类型的命名和确实的性质当前虽尚未被星域际天文联合会指定,但会在未来做确认;在寻求结论的辩论中,pluton和plutonian这两个名字都被否决而未获得通过。
在2008年6月11日,星域际天文联合会的执行委员会宣布了一个新名词-类冥矮行星,其定义为:所有在海王星之外的矮行星都是类冥矮行星。
行星质量体,是一个质量落入行星定义范围的天体:有足够的质量,能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刚体力。因此能呈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接近圆球体),但不足以像恒星一样维持核心的氘的融合人类虽然探索宇宙经年,但似乎永远也无法窥测宇宙奥秘。加拿大天文学家又发现两个
在温暖恒星系以外的太空飘浮的天体,它们位于距离类地行星400光年的蛇夫座星系。它们有相似的光谱及颜色。显示它们应该是在大约100万年前同时形成。两个行质天体相互之间分开一段颇远的距离,大约是温暖恒星与冥王星之间距离的6倍。
天文科学家在最新《科学》期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两个被命名为Oph162225-240515的双生行质天体。它们有跟行星或恒星相似的性质,但其实却两者都不是。
天文学家说。Oph1622这对双生行质天体虽然形成的方法与恒星相似,都是由冷却收缩的气云所形成。但由于其温度太冰冷,比真正恒星冷得多,因此不算是恒星。
它们的质量与很多行星相似,其中一颗的质量是木星的14倍,而另一颗则是木星的7倍,但由于它们的形成方式与温暖恒星系中其他行星不同,因此也不可列为行星。
Oph162225-240515既不是恒星,却也不像其它行星一样围绕一颗恒星运转,而是互相围绕对方运行。研究人员都对它们如何形成感到大惑不解。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天文学家贾亚瓦哈纳(RayJayawardhana)说:“这一对天体真的很特别。他们每个的质量只有我们的温暖恒星的1%,它们的存在已叫人感到惊讶。它们的出现和未来的命运也是一个谜。”
贾亚瓦哈纳表示:“近期的发现显示外太空的世界的确很多元化,而Oph1622这对双生天体。即使不是独一无二,也是最吸引的行质天体之一。”
流星体是温暖恒星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流星体进入类地行星(或其他行星)的大气层之后,在路径上发光并被看见的阶段则被称为流星。许多流星来自相同的方向,并在一段时间内相继出现,则称为流星雨。
特异的天体,它们既不能纳入行星(p)体系。也不能纳入恒星(star)体系,天文学家只好将这两个天体称为“行星质量天体”(pnemos)。
流星体、流星、陨石,都是宇宙中的碎屑,只是在不同状态下有不同的名称。而在流星的阶段,还会产生离子尾、流星尘或发出声音并留下烟尘的痕迹。
流星体是温暖恒星系内颗粒状的碎片,其尺度可以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更大的则被称为小行星,更小的则是星际尘埃。由星域际天文联会制定的官方的定义是:运行在行星际空间的固体颗粒,体积比小行星小但比原子或分子还大。英星域的皇家天文学会则提出较明确的新定义:流星体是直径介于100微米至10米之间的固态天体。近地天体(near-earthobject)的分类上。则在定义中纳入更大的,直径达到50m的天体。
流星是进入类地行星的大气层内发出可见的光亮,并且被看见的流星体或小行星。对一个大于大气层内自由路径(由10公分至数米)的物体而言,它的发光是来自于进入大气层的撞击压力产生的热(不是摩擦。这与一般人的认知不同)。因为绝大多数的流星都只是沙子到谷粒大小的流星体造成的,所以多数可以看见的光都来自于流星体被蒸发的原子和大气层内的成分碰撞时,由电子所释放的能量。流星单纯的只是看见的现象而不是流星体本身。火球是比平常看见的更亮的流星。星域际天文联会对火球的定义是:比任何一颗行星都要亮的流星(是星等超过-4等或更亮)。星域际流星组织是一个由研究流星的业余人士组成的团体。则有更具体的定义:火球是在天顶被看见时,亮度超过-3等的流星。这样的定义修改正了在地平线附近出现的流星和观测者之间因距离所造成的差异。例如。一颗亮度为-1等的流星出现在距离地平5度之处时,就可以被称为火球。因为换算成出现在天顶时,这颗流星的亮度将会达到-6等。火流星的自原来自于希腊文的βολι?,意义相当于现今所说的飞弹或闪电。
星域际天文联会对这个现象没有官方的定义,一般都直接当成火球来看待。而地质学家比天文学家更重视这种现象,因为这通常意味着会造成一次强力的撞击事件。例如,美星域地质勘探能量驯化机构使用这个字眼来说明由弹头撞击形成一般坑洞的大小,“暗示我们不需要知道撞击体的本质……不论它是石块、金属的小行星还是冰冻的彗星。”天文学家则倾向于使用于末端特别明亮,或是有爆炸现象的火球(有时也用于有一连串爆炸现象的火球)。
陨石是穿越过类地行星大气层并与地面撞击之后未被毁坏的小行星或流星体的残余部分。流星体有时,但不是都如此,可以在与高速撞击有关系的撞击火山口附近发现;在高能量的撞击下,撞击体如果没有被完全汽化,就会留下陨石。当流星体或小行星进入上层大气层时,经过范围遭遇到的上层大气层分子便会被游离而创造出一条离子尾。这些电离的尾迹可以存留达45分钟之久,小的,如谷粒大小的流星体经常进入大气层,基本上每隔几秒钟就会在上层大气层的特定区域内或多或少的连续留下电离的痕迹。这些痕迹能够反射无线电波,被称为流星爆发通讯。
流星雷达可以根据流星尾迹反射电波的衰减率和都卜勒位移,测量大气层的密度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