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九年时间大禹终于将水患治好,若不是人族行走奔波极慢,这速度还能再快两份。
大禹治水成功,地位更加巩固,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立国号为夏,取姓姒氏。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大禹又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大禹划分全国为九州后,又用首阳山之铜炼制了九个大鼎,用来作为九洲的象征。这九个鼎也就是后来的后天至宝之一九州鼎,专门用来镇压人族气运。
大禹在位期间,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打败了苗军,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
大禹在位十五年,逝世后葬于会稽,传人皇之位于益。
益当了人皇之后大禹的儿子启并不服气,他勾结大臣夺取了益的皇位,并将益流放。伯益本是东夷人,他召集东夷部族率军向启杀来。而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打败了伯益的军队。
尽管启打败了伯益,夺取了皇位,但仍旧有许多部族对他改变禅让传统的做法表示强烈的反对。启多次派兵征伐,经过数次大战终于将所有反对者消灭,建立了大夏王朝。
夏是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自此洪荒大势改变,蝉让制退出历史舞台,世袭制取而代之。
后夏启病死,将帝位传于其子太康,再传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扁、胤甲、孔甲、皋、发,再传至桀。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时计四百七十二年。
经过治水之事,三教与天庭在人族中影响力大增,只是这次得利最多的还是天庭和阐教。
天庭在治水一途中十分卖力,甚至一些本来应该由人族自己做的事都被天庭包揽,为开山方便昊天还调下数万天兵帮助大禹。
普通人族也分不清天将和三教真人的区别,毕竟对他们而言那都是一样必须仰望的从在,天庭人多自然是占了优势。
阐教则占了厚脸皮的便宜,治水功成后十二金仙齐出,甚至原始连玉虚宫打杂的都派下了界。一通狂轰乱炸,只将阐教说成天上少有地上绝无的第一大教派,玉清仙法何其威力巨大,这样下来也确实争取到不少气运。
而混元山上众人却是不在乎在人族传教,赵桔不在乎门下弟子也不在乎,所得利益却是众教中最少得。
至于截教和混元山情形一般,门下弟子对于传教之事并不热心,通天也不愿专门命门下弟子前去传教。好在截教门徒甚多,说起来和以前一般无二,气运未见明显增长,这次治水却是白出力了。
如此一来通天自然心有不甘,眼看着人族气运被阐教和天庭瓜分,自己所得还不足一二,又考虑到自己手中无镇教至宝,唯恐自己门下气运有失,日后大劫来了难免化身飞灰,一时间愁眉不展。
这样过了多天,通天一日观察人族之时终于偶有所悟,便来混元山找赵桔商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