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出门时鲍福又特别嘱咐道:“我知道你那种驴脾气回答问题时常常会借题挥。我可要告诉你政治题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咱会就答不会就画圈儿千万不能瞎编弄不好会被打成个现行反革命的那样咱全家就完了。”
学智想笑却不敢:“爸您放心您的话我都记住了。”
碧月已经把他送到村外很远的地方了她还要再送学智推辞道:“你回去吧外面冷得很小心感冒了。”
她正要回去却看见一个人正气喘吁吁地从村里赶来。那人一边跑一边叫喊着:“小圣别走村里有急事儿。”
两人的心同时“咯噔”一下紧张起来天哪又出啥差错了?
来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小……圣快……回去紫寅先生不……不行了他他指名要见你。”
学智的眼泪“唰”地一下流了出来他丝毫没有犹豫拉着碧月就疯跑着往回赶。
当学智和碧月赶到时紫寅先生已经奄奄一息了。围在他周围的是他的弟弟、侄儿、侄女等近亲属。他们一个个呆若木鸡。一位亲人趴在他的耳边小声说道:“小圣和碧月来了。”紫寅先生听了眼睛顿时亮起来脸上也奇迹般地出现了红晕。谁都知道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光返照……一种极正常的生命现象。
学智和碧月同时蹲在老先生的面前。学智满含热泪地说:“紫寅爷爷我们看您来了。”
紫寅先生口齿不清地说道:“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圣儿我要走了有一件要紧的事儿才忽然想起要托付给你我才放心。早些年我在小书摊上购得一本脂抄《石头记》残本……至于是什么版本我已经说不清了。文革时被红卫兵搜去一把火烧了。其中有一段文字很值得慎重。现在世上流传的《红楼梦》各种版本都缺少第三十五回的最后一段文字更确切地说是第三十六回最前面的一段文字。奇怪的是惟独残本上有这段文字。我细加推敲认为这段文字正是《石头记》的原文。因为情况特殊所以这段话我至今还能背诵得下来。原来我倒是考虑过把这段文字投到报刊上去的只是因为我的家庭成分太高怕万一被定个宣扬牛鬼蛇神的罪状这辈子我就别想再有活路了。今天我要上路了只怕我走后世上再没人知道书中的这段话了那样我便成了千古罪人。我急急地把你招来就是想把这段文字亲手交给你倘若他日你有机会公布于世那样《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就不再有缺文了你我也算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现在我已经把那段话写在纸上了字很潦草你回去再抄写一遍。”说完他十分艰难地示意枕头里侧。
学智往里望去果然现有一张皱皱巴巴的旧纸。他十分小心地拿在手里。只见上面的字迹歪歪斜斜、模糊难辨跟先生平时端庄秀丽的书体无法相比一眼就能断定这是先生在临危之时写下的。
这时先生的亲属们一个个都围了过来并且伸长脖子当看到那不过是一张极不雅观极脏乱的草纸时自然也就没了兴趣。
先生休息片刻又问道:“上面的字你能否辨认得清?”
学智看了一遍点头道:“能。”
先生仍不放心:“你给我念一遍。”
学智自心底地钦佩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于是他压低声音缓慢地念了一遍。
先生满意地点点头。
这是一段铭心刻骨的记忆。作者饱含着热泪忠诚地奉告尊敬的读者朋友们:作者并不是为了成就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更不敢哗众取宠只是出于一位普通公民最起码的良知为了不使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无声地沉没故将这段沉睡了两百多年的旷世奇文披露于众更希望得到红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接第三十五回)话说林黛玉进了屋袭人莺儿忙起身招呼。宝玉道:“适才那边太太遣人送来两样果子我正要打人去给你送些可巧你来了就在这儿吃些也好。”说着便命秋纹去洗果子。黛玉忙道:“不必了我是从来不吃这些凉东西的。”宝玉忙让坐黛玉坐下便问:“疼得可好些了?”宝玉道:“多谢妹妹牵挂着昨儿我就说了我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其实并不疼。不信你看……”说着故意做出些动作来少不得又“嗳哟”“嗳哟”地疼起来。黛玉既心疼又好笑一叠声地嗔怪道:“罢罢还是老实点罢。”因见莺儿正在打络子便走到近前细看。只见地上摆着半截未打完的络子便问道:“好好的怎么打了半截就放下了?岂不太可惜了!”莺儿道:“适才宝姑娘说了打那没什么意思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好呢。”黛玉瞅了一眼他手上正打着的络子因刻薄道:“这个倒有些意思只这颜色就能看得出宝姑娘的用心良苦我看除了他再没人会想到这样的颜色。”莺儿素知黛玉孤高自傲故不敢多言只是低头不语继续打络子。袭人亦不敢多言。宝玉忙对莺儿吩咐道:“就依林姑娘的意思等打完了手上的络子再把那个桃红的和葱绿的也一块打下来。”莺儿连忙应“是”。黛玉听如此说忽然想起了昨日帕子的事心里有悔只好随便问道:“晴雯呢?”一语未了只见晴雯从外面进来。大家自然又说了一会话。只见丫头过来传话:“琏二奶奶请林姑娘过去说话呢。”黛玉只好告辞。
碧月再叫“紫寅爷爷”时老人家已经呼吸十分艰难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努力地睁了睁眼睛模糊说道:“由你们相送我很知足了。愿你们俩早结良缘咱们来世再会。”说罢含笑而逝。是年七十有三正是圣人归天之年。
学智和碧月哭得泪人一般。他们帮忙把老人抬到灵车上又亲眼看着灵车远远地消失才移动起沉重的身体……
学智回到家里立即把草纸上的文字重抄了一遍然后把这两张纸叠到一块规规矩矩地放在书箱子里。他的心情十分沉重眼前时刻浮现出刚才他和碧月一起送紫寅先生上路的情景。碧月竟是那么的伤情眼睛哭得跟铃铛似的。可不知为什么她哭得越动情学智就越觉得她美丽。他跟她要好了十几年今天仿佛第一次感觉到她竟然是那么的美丽出众那么的善解人意那么的细致入微那么的聪明贤惠。正是从那一刻起他誓这辈子再也不能跟碧月分开了即使天地会塌陷日月会倒转。他忽然想起了古人的一段话:
上耶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会子他非常想看到碧月就好像一旦看不到她就会永远看不到似的。
他拿起了一本书神使鬼差地来到了碧月的睡房。碧月正在绣一只荷包。那荷包绣得小巧玲珑可爱极了上面还有一朵美丽的蒲公英。
“你怎么又回来了?”碧月红肿着眼带着刚哭过之后特有的那种凝重声调。
“反正离考试时间还有两天呢我明天再去也不迟。”学智低垂着脑袋说。
“坐吧!”她挪了挪身子给他让出一个位置。
学智不客气地坐了。他只觉得心里有话要说就是不知道要说什么急得浑身直冒汗。
碧月也觉得有什么话要说只是张不开口。停了一会儿她偷偷地瞧了学智一眼又低头寻思了一会儿才萤儿似的说:“昨儿我做了个梦好生奇怪。我梦见林黛玉了。她果然像书中描写的那样娇若西子美若飞燕。我叫了她一声林姐姐她很亲切地让我坐在她跟前并且给我讲了很多未来的事儿。她说的话我大部分都忘了有几句话我还仿佛记得。她好像说再过三十年有一位叫醉秦的先生将会把咱芦花村的事儿都写下来书上当然也有咱俩的事儿了。林姑娘说醉秦是一位最尊崇曹雪芹的书生他冥冥之中得到过曹公的点化他将在一部叫《蒲公英》的长篇里再现曹公的笔意。当然他不是在亦步亦趋地摹仿他有着自己的突破更有着时代特色。林姑娘好像还说书中有许多感人之处如‘观云’、‘跪婆婆’、‘卖羊’等等。我也不知道她讲的到底是什么因此也没有认真地记惟独这‘蒲公英’三个字说得最真切说不定这是个好的预兆呢所以我醒来便锈起这荷包来了。”
学智心有所动但是他绝对不像碧月那么乐观因为他懂得《红楼梦》中的女子没有一个不是在伤恨交加中结束悲剧命运的林黛玉更是所有悲剧女子的杰出代表。这个梦境分明就是一个悲剧预兆。然而他并没有让碧月看出来他心中的悲伤他极力地掩饰着心中的一切他并且努力地做出笑脸。只要她高兴他心里再悲伤都能承受。他忽然想起了碧月刚刚说过的“观云”二字。难道我们的命运真的就像云雾那样稍现即逝吗?不会决不会是那样因为我们才刚刚开始。他忽然又想起了“醉秦”这个好生熟悉的名字他似乎又觉得自己便是醉秦。只这一分神的工夫他仿佛就变成了一位身材魁梧、气宇轩昂的学者模样的人物。他索性地凭借着这种错觉言辞沉稳地说道:“碧月你不是曾经问及我林黛玉‘自羡压倒桃花’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吗?你不是说那段话把你整个的心都占去了吗?现在我可以告诉你那段话是对‘宝玉赠帕’典故的一个注脚。而‘宝玉赠帕’暗含的就四个字:同生同死。”
碧月一不小心手指头被针扎了一下她一点疼痛的感觉都没有她甚至连轻轻吹一口的动作都没有。她停止了手里的活儿眼睛直呆呆地望着窗外。
学智便不再注意她只是带着一种学者风度自问自答地阐述道:“你知道《葬花辞》最核心的一句是什么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个‘痴’字把两百多年来普天下的泛泛俗人骂了个淋漓畅快。林黛玉真的就那么痴吗?我看未必;她真的是在葬花吗?我看她是在埋葬自己的灵魂。一位常以花自喻的娇弱女子最伤悲的莫过于不知道将来葬她的人是谁了。这就是‘病由此起’的真正含义。贾宝玉送给她两条帕子言外之意就是要生同生要死同死。我不禁想起了《道德经》上的话来:‘迎而不见其随而不见其后。’曹雪芹描写这一伟大的爱情竟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曹雪芹真是神人啊!”
碧月听得满面通红浑身火热坐立不宁。她终于横下心来亭亭玉立地站在那儿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学智;学智也站立起来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碧月。两人傻傻地相望着谁都不愿多说一个字谁都不肯多移半步路。两人足足地相望了十多分钟。
碧月终于说话了:“你来干啥呀?你还是赶快回去吧明儿还要去考场呢。”
学智道:“不忙有一样东西我要送给你。”
“啥东西这么急着送来?”
“一本书。”
“拿来我看。”
学智把那本心爱的《红楼梦》从兜里拿出来“刺啦”一声把折好的一页纸撕下来小心翼翼地揣在里面的衣兜里正是印有“黛玉自羡压倒桃花”之句的那页然后他捧着书恭恭敬敬地送给碧月。
碧月接过书来羞得背过脸去还觉得脸上作烧又用书把脸紧紧地捂上。
学智把那个还没有绣好的荷包拿起来就往外走。
碧月听到了脚步声回过头来现床上的荷包不见了急忙追到他门外:“还给我那荷包还没绣好呢。”
学智头也不回地说:“天地间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东西这样正好。”
(全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