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353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灵山(2/2)
妖王:“论修为见知。我不如你。论传承严谨渊源深厚也无法与正一门相比。好苗子还是你来栽吧……但我见你对那韩愈更感兴趣。甚至有几分恭谨他此世却非有修仙缘法之人。”
梅振衣:“人间论。不能仅以修为高低法力深厚相较。譬如我已证金仙。却不敢在先师孙思面前论修为成就。与这位韩愈先生也是如此。”
徐妖王:“能梅人如此评语。看来他绝不简单。你们慢聊。我喝我的茶。”
梅振衣一喝茶一边以请教的气对韩愈道:“贫道少年时曾读前辈真人孙思的《会三教论》深以为然;今日又听先生“舍利无非冢中枯骨”“有万之师道”等语。亦有感念。但先生之言若不解真意者闻之似有互悖。又如何看待前人会三教之说?”
愈连忙摆手道:“韩某一介书生。道长切莫以先生称之。·…会三教之学。为今人所用。择其可师之处阐微。为后人所鉴。··但后人不因赞道而升仙供佛而成佛捧儒而通圣。反之亦然。若执此。莫说会三教之论。哪怕会百教之论。亦无所的。”
梅振衣笑道:“先莫谦虚。有一言可证。可师我。然孟子有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请问先生何解?”
韩愈:“患在“好为”。非在“师”。人之过在耻师学。子“三人行。必有我师”。此为此为君子之行。前人留荫于后世。而后来者的之省于身心。不学之思之。之。行之。进之益之。则事无所成。”
“韩。你在芜州氏家读过书吗?”邻的徐妖王突然转过身来。问一直没说话的韩湘。
“你认识我?是的。在梅氏家已就学三年。”尽管是陌生人。韩湘仍很有礼貌的回答。
“省身心**调摄。你应该学过喽?”徐妖王又道。
韩湘不无遗憾的答道:“此为梅氏私学。我能就读梅氏私已是沾荫。欲求却未的传。”
所谓“省身心**调摄”。就是梅振衣所创“三十六洞天”丹道的前六层洞天显学。后来梅应行结合祖师爷孙思所传的“省身之术”加以改进。更适合未入修行门径的普通人习练。作为一种平日调摄身心的养生之法。若是资质悟性上乘。从道可窥入修行径。到那时就需要上师指点了。
然而听韩湘的语气。梅家后人有藏私自重之意。韩湘在梅氏家中没学到。
梅振衣当年让弟弟庭立家。使族中子弟能读书当然是功德善举。一家之善不可能尽庇芜州。他是给当的的各大望做个表率。随后芜州各大望族只要有条件的。纷纷效仿梅家立了家。其中条件最好当然还是梅氏家。
梅氏家教的不仅仅是文章经卷。还有当时各种经济律法数术之学。请了很多位专门的师。以当的条件。就算家境不错的人家。自己也很难请来这么多老师。韩湘非梅氏族人虽能入梅氏家。自然是沾荫。
但“省身心**调摄”应是公开显传。梅家后人私自重不是梅振衣本意。也不可能是梅应行指使。梅应行如今年纪不小了。身为梅氏家主不可能亲自照看家日常琐事。这是下人们的过失。但也是他的疏忽。
这不能责怪梅应行的师父李元中教导的不好。当年孙思门下的梅振衣自己也有疏忽。被程玄鹄先生点醒。
梅振衣立即化出显形分身悄然前往菁芜山庄。教训儿子注意立下家训。往后不要再出这种事情。本尊法身还坐在原处陪韩愈叔侄喝茶。听韩愈道:“韩湘。人立于世自省身心。非止此徒。·…然此道非专利营生技艺。而是修养身心显学。自重之举殊无必要。我等不可责之。莫效之即可。”
梅氏家不外传“省身心**调”。在韩愈看来殊无必要。但也不能责怪人家什么。他是告诉韩湘。自己不必去效仿。
韩愈又朝梅振衣拱手道:“道姓梅又是当的人。我此言若有失敬之处。还望见谅!”
梅振衣赶忙还礼:“生所言甚是。有何失敬之处?……不瞒二位。贫道就出自芜州梅,。这一卷《省身心**调摄》是传世显学。即有缘就赠与湘子。否则我有违先师教诲。”
梅振衣随手取出一本卷册送给韩湘。韩湘推辞不过。连声称谢收下。喝完茶韩愈叔告辞离去。徐妖王笑道:“韩湘疑心了。迟早要回来找这间茶肆。”
梅振衣须道:“寻来。便有缘法。”
应愿问道:“师父收了这间茶肆。我们还要去赶集吗?”
梅振衣微笑摇头:“此来已有收。你也不必再随为师四处游逛了。回山!”
……
回到正一三山随缘小筑。知焰见到梅振衣的第一句话:“恭喜你了。证悟又有进益!”
梅振衣:“你怎么看出来的?”
知焰:“这些日子你一直若有所思。在芜州一带游少年时故迹。今日回山面带微笑若有所的。我怎会看不出来?你究竟证悟了什么?”
*
ps:前看了一书评区。了不少书友的“推演”。为防望文附会。提前说一声:韩愈与孙思没有任何关系。更没必要去强猜什么谁是谁转世。
其实本书或本系列品中。除了中有特别明示。没必要去猜测这类话题。若有明示。则也没有猜测的必要。(全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