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主力陷于东方的德国,还有整个欧洲要保卫,在同实力雄厚的美国工业系统的较量中,不可能取得胜利。
况且,德国海军的实力实在够呛,盟军在地中海的海、空军袭击,严重地干扰了德军的补给。
8月中,英国第八集团军成功地绕过了利比亚的马雷特防线,突尼斯的盟军占据了压倒多数。9月1日,突尼斯失守。
9月9日,北非德意军队全部投降。盟军仅俘虏就超过十五万之众。
这是一个大胜利,极大的振奋了盟军的信心,使盟国人民有了战胜德国信心。丘吉尔说,“在阿拉曼之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以后,我们将战无不胜。”——这话只能作为一个良好的愿望了,事实很快就给了丘吉尔当头一棒。
盟军在非洲获胜以后,登陆欧洲就提到了日程上来。如今,美英两国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从英国出发,进击法国北部,一举打垮德军。两国还有了新的选择,就是从突尼斯出发,攻克西西里和意大利,再从那里进攻巴尔干,或者法国南部。
刚刚大获全胜,使盟军信心倍增。
在美国人的极力主张下,英国人被迫同意了“星光行动”。这不是英国人想象的那种小规模登陆牵制行动,而是一次规模较大的登陆作战。
苏联的形势越愈发的不妙。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已经持续了五个月,中军的轰炸比德军还频繁。大量燃烧弹的使用,连绵不断的轰炸,已经把城市变成了废墟。而伏尔加河水路的中断,加剧了供给的困难。当地的大多数工厂都毁于轰炸,或者是搬迁到居民区,以小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
斯大林使尽手段,来催促美英尽早登陆欧洲。北非作战在苏联人眼里,完全是不负责任,推萎拖延的手段。
苏联人迫不及待,美国人盲目乐观,英国人逼不得已……
难怪有人说,整个行动中,政治的需要超过了军事。从准备到实施,整个计划匆匆忙忙,与北非行动只间隔了很短的时间。
为了弥补北非作战的损失,美国还特意从中国购买了大批商船和战机——此事被迅速告诉给德国,但被德国忽略了。德国人没有想到,美英联军会在短期内发动第二次登陆,这种行为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盟军的行动也算是出奇不意了。
星光行动就是大铁锤计划的改进版。在北非作战还没有结束,盟军就开始着手为星光行动作准备,连续运送了大批物资和兵员到英国。
10月4日,星光行动行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