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8年,明神宗(万历)皇帝驾崩。万历的突然死亡虽然充满了疑团,但对于明皇朝来说,这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最糟糕的是万历死得太仓促,没有来得及指定皇位的继承人。各个自认为有资格当皇帝的人为了争夺皇位而纷纷蹦了出来,国内的各个政治势力也在各位皇室成员身上下了重大的赌注。在矛盾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明爆发了内战,史称新明的第一次内战。内战于1600年结束,结果是其中一个皇族当上了皇帝。现代历史学界一般把1600年之前的明称为旧明,而把1600年之后的明称为新明。从1600年起,以消灭外患为由,明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战,高额战争费用的支出直接导致了明政府财政面临崩溃的危机,或许是接受了历史上的教训的缘故,当时年轻高傲的皇帝不屑于从民间百姓身上搜刮钱财,也不屑于卖官鬻爵得来的钱,而是松动了对国内商人的种种限制以便获取更多的税收(明的资本主义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的),同时也做了一些在当时看起来是“旁门左道”的生财之道,于是能赚取高利润的海外贸易也堂而皇之地成为了明政府的官方经营项目,明政府也因此解除了海禁。随着海外贸易点的增多,明为了保护这些贸易点而专门成立的海上作战的舰队,这些舰队实际上也担负起了守护甚至夺取其它势力控制的贸易路线的任务。从另外一来方面说,那个时期明的对外征战虽然使明国内面临财政危机,可这也使得明从此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海洋。
17世纪,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已经被西方殖民势力捷足先登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明无法容忍一些西方“蛮夷”竟然敢来与自己争夺自己传统势力范围内的各种利益,因此在这一时期爆发了明历史上第一次与西方国家的战争——第一次明(新明)荷(荷兰)战争(1615——1617)。在这场战争中,国力比荷兰强大不知道多少倍的明切实体会到了自己在海军实力、战术乃至装备上的巨大劣势,zhan有优势的陆军因为海军的缘故只能在安南坐视明在东南亚的各个贸易点被荷兰战舰攻陷。第一次明荷战争以明的失利而告终,明在东南亚的大部分贸易点被荷兰占领。明自此开始大力发展海军,这期间得到了因荷兰突然崛起并威胁到自己在东方的利益而大为惊恐的英吉利的暗中支持。以明的国力,在短短数年之内建立起了一支西方式的巨大海军舰队。1625年,卧薪尝胆数年的明再次向荷兰开战,史称第二次明荷战争(1625——1627),这次战争的结局为明大获全胜。战争结束后,明不仅收复了自己原来的贸易点,还夺取了荷兰在东南亚的全部殖民地,一举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殖民势力(明官方一般称为贸易势力)。自此,海军使得明正式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随着共同的敌人荷兰退出这场竞争,明和英吉利之间的关系渐渐冷淡下来,因贸易问题和缅甸、暹罗产生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到1633年,这些矛盾已经变得不可调和,第一次明(新明)英(英吉利)战争爆发!自以为是的约翰牛们根本就无法抵挡经历过两次明荷战争考验的明军。三年后,即1636年,缅甸和暹罗全部被明军占领。
但从此以后,明政府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国内。这一时期明国内的资本主义势力发展迅速,大大影响了封建地主阶层的利益,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当时明社会的主要矛盾,但这一时期的矛盾还主要是经济利益上的矛盾,政治权力矛盾所占的份额极少。身为帝国最大的贵族地主,当时的皇帝虽然相当同情资产阶级,但为了保护自己本阶级的利益,断然下达了多项限制商人的法令(1666年)。敢怒不敢言的商人们从这一时期开始全面意识到没有权力的保护,他们的利益就根本不可能得到保障。明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被皇帝强行镇压下去了,但商人们对明贵族政权的支持已经不再。一股反封建贵族的潮流开始在明国内产生、流淌、壮大……
缺少了资产阶级的支持,明国内的财政迅速恶化,无法支持在南洋驻扎重兵。为了改善财政,明开始削减南洋的明驻军,这给了盘踞在印度的英吉利人机会。当明军在南洋、特别是缅甸和暹罗的驻军减少到一定程度时,英吉利人再次向明宣战,这个时间是1722年。由于英格兰人准备多年,加上明少了本国商人们的大力支持,第二次明英战争旷日持久,战争形势的发展也逐渐对明不利。1726年,法兰西人趁火打劫,也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与英吉利人联合对付明。1730年,明输了这场战争,退出了缅甸和暹罗。虽然明政府很想再次夺回这些资源丰富的“贸易地”,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无力进行对外战争了,因为国内各种矛盾越来越明显,逐渐危及到明政府的统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