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八一中文网

新八一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 第1157章 崇祯的谋划

底色 字色 字号

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第1157章 崇祯的谋划(1/2)

    最新网址:www.xs崇祯为什么不允许朝鲜归顺大明?

    又为什么不立刻出兵朝鲜,两面夹击建奴?

    因为他要给建奴留一条后路。

    为什么留后路?

    因为他要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无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从国力角度分析,建奴失败是早晚的事。

    当平辽大军攻入赫图阿拉之时,有人会选择以死殉国。

    有人会放下武器跪地投降。

    还有很多人会放弃城池,转身逃跑。

    至于往哪里逃,建奴有两个选择。

    一是逃入深山老林,躲避平辽大军的追捕。

    二是投奔盟友。

    若是逃入深山,问题便会接踵而来。

    深山老林里的物资十分有限,尤其是粮食这种能物资。

    如果逃入山中的人数少,建奴还可以在山中寻找一些合适的地方开荒种地。

    种地收获的粮食加上打猎获得的猎物,可以勉强让少量人活下来。

    吃饱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不挨饿。

    不过...

    人员密度一高,粮食和猎物就不够吃了。

    因为山中能成为耕地的地方有限,同时山中猎物也有限。

    所以。

    无论有多少建奴跑到山中,最终只有少数人能活下来。

    崇祯能想明白的道理,建奴也明白。

    于是乎,多数建奴就只能选择第二个选项:投奔盟友。

    建奴的盟友有两个。

    分别是蒙古人和朝鲜人。

    建奴以渔猎为生,蒙古人则是游牧民族。

    建奴很难适应蒙古人的生活方式。

    再者。

    小冰河气候带来的土地干旱,粮食减产等影响还在持续。

    蒙古人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又有多少余粮分给建奴?

    也就是说。

    就算建奴能接受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蒙古人也不一定能接受建奴。

    盟友关系存续的前提是能互惠互利。

    蒙古人需要粮食,建奴也需要粮食。

    当双方对同一种资源都有需求时,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争执。

    所谓的盟友关系也将破裂,转为竞争。

    既然投靠蒙古人的想法不靠谱,那么建奴就只能去投奔朝鲜人。

    朝鲜人虽然也缺粮,但是和不生产粮食的蒙古人相比,朝鲜人的余粮肯定比蒙古人多。

    只要他们进入朝鲜,明军随后便会兵临鸭绿江畔,截断他们的退路。

    当他们意识到无法逃入深山老林时,明军已经紧随其后,在朝鲜的土地上对建奴赶尽杀绝了。

    如此一来,才能最大程度的做到捣其巢穴,绝其种类。

    所以在建奴逃到朝鲜之前,崇祯是不会出兵朝鲜的。

    他立刻给黄得功回信,拒绝他在朝鲜开辟第二战场的想法。

    当旨意送到抚顺,黄得功有些郁闷。

    这道旨意彻底打乱了他的战略部署。

    可是他又不能抗旨。

    为了能打赢接下来的战事,黄得功只能改变战略,按照李定国的一路实两路虚进行排兵布阵。

    郑成功比黄得功还要郁闷,他问黄得功:“总督大人,我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

    “平辽大军主力即将出关作战,我的水师既没有运粮任务,也没有作战计划,总不能在海面上待着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