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人从未停止对我们评头论足。他们很想知道我们能否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好盟友、好爱人或好领导。他们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我们的动机。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我们是否会时时考虑他人的最佳利益,或者我们是彻头彻尾的自私自利者吗?
2.由于他人总是在对我们评头论足,因此我们很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所以,我们总是会夸大美好的动机,尽量淡化丑陋的动机。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那既算不上撒谎,也谈不上完全诚实。
第一部分“为什么我们要隐藏动机”探讨的是社会激励措施对我们心灵的扭曲,这也导致了我们的自欺欺人。正如《马太福音》(第7章第3节)所言:“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用我们自己的比喻来说就是:“你为什么要去管你朋友的心里是否有一只小老鼠呢?你难道不知道你的心里有一只大象吗?”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竭尽全力直面大象——我们的目光绝不躲闪,一定要用目光把它压制住。
墨菲斯在《黑客帝国》中给尼奥提供的选择:“吃了这个药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墨菲斯提醒说。他伸出双手,一只手上是一颗蓝色的药丸,另一只手上是一颗红色的药丸。“你选择蓝色药丸,故事就结束了,你会在床上醒来,然后相信你想相信的事情。你选择红色药丸,就会留在爱丽丝梦游的仙境中,我会让你看看这个兔子洞到底有多深。”
希勒尔(Hillel,一位古代希伯来学者)的名言,“我不为我,谁又为我?我仅为我,何又为我?不待此刻,更待何时?”
“人们遇到的最糟糕问题,几乎全是其他人造成的。”灵长类动物学家达里奥·马埃斯特里皮耶里如是说。
多数灵长类动物相互整饰的时间远远超过保持毛发清洁所需的时间。例如,狮尾狒日间长达17%的时间都用于相互整饰。
如果整饰仅仅是为了保持清洁,那么体型更大、毛发也更多的物种应当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相互整饰。但事实上两者并无关联。
灵长类动物学家罗宾·邓巴几乎将毕生精力都倾注于社交整饰的研究上,他的研究成果问世后便成了灵长类动物学家的共识。他说,社交整饰不仅仅是一种卫生行为,也是一种政治活动。通过相互整饰,灵长类动物可以借机结为同盟,以备不时之需。
邓巴如是说:“关键在于,整饰创造了一种建立信任的平台。”
整饰的政治功能也解释了,为何不同物种用于整饰的时间与社交族群的规模有关,与毛发的多少无关。
优胜劣汰的关键在于,参与更多社交整饰活动的灵长类动物混得更好。因此,社交整饰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所以,在相互整饰时,灵长类动物自然感觉良好,而它们未必知道自己为什么感觉良好!
狮尾狒每天可能只需花费30分钟进行相互整饰,就能够保持毛发的清洁,然而它们却花费了120分钟进行相互整饰(这就好比有的人一天要洗4次澡)。
首先,鸫鹛会相互竞争,以获得帮助他者与族群的机会。它们往往会为此争得不可开交。例如,高等级的鸫鹛不仅会给低等级的鸫鹛投食,有时候甚至会把食物强行塞进不愿进食的鸫鹛的喉咙里!与此相似,当一只雄性随从站在树顶上执勤时,雄性领袖时常一飞而上,骚扰正在执勤的鸫鹛,让它离开树干。与此同时,雄性随从还不够强大,无法从雄性领袖手里夺回执勤的权利。但是,它通常会坚持在附近站着,等雄性领袖愿意让它执勤的时候,再回来继续站岗。不屈不挠、使尽浑身解数争夺其他利他“特权”行为的现象也频频发生。
扎哈维和他的团队详细记录了问题的答案。通过利他行为,鸫鹛能够在族群中树立“声望”——扎哈维把它称为“声望地位”。
人类的大脑为何如此巨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大“光”入手探究谜底:
1.生态挑战,例如抗击捕食者,捕获大猎物,保存火种,寻觅新食物,以及迅速适应气候变化。人类在通过这些活动与环境抗争的同时,也产生了合作机遇。
2.社交挑战,如争夺配偶,不择手段谋取社会地位,政治联盟(包括结盟、背叛等等),群体内讧,逾矩及欺骗。人类在通过这些活动与同类抗争的同时,形成了竞争关系,甚至产生了破坏性行为。
马特·里德利在其所著的生物进化专著《红王后》(TheRedQueen)中写道:“人类大脑是一直以加速方式生长的,这意味着同一物种之间正在进行军备竞赛。”
史蒂文·平克和保罗·布卢姆也强调物种内的竞争是人类智力进化的原因。他们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影响颇广的关于语言进化的论文,文中写道:“与心智能力相当,有时却极为恶毒的生物相处,会大大提升认知需求。”
现在,我们争名夺利的结果在无意中带来了积极的“副作用”,比如艺术、科学及技术创新等。但是追名逐利本身更像是零和游戏,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好友的成功也会让我们心生嫉妒、痛苦不堪。
德瓦尔在其新书《猿形毕露》(OurInnerApe)中的一段话:
二对一的策略导致了黑猩猩权力斗争形式的丰富性及危险性。联盟是其中的关键。没有哪个雄性动物可以长期独揽大权。
尽管其实竞争者们可以进行政治合作,这样每个人就都可以分得一杯羹了,然而这只是竞争中的例外而非常态——对于我们遥远的祖先来说更是如此。
不过一个联盟中的成员可以通过协作得到更大的利益——这也是政治让人如此着迷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遵循《马太福音》(第7章第1节)所说的:“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恰恰相反,我们所进化的每一种本能都是为了可以随时论断他人,同时宣传自己,因为我们也会被他人论断。为了理解人性的竞争面,不妨把《马太福音》中的这句话反过来:随意论断他人,并且要以平常心接受他人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