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徒因果:第八十七章 论阴阳4(2/2)
《黄帝内经》中对中医气的解释“精化气”;“少火生气”。气是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与空气中的氧产生化学反应的能量代谢(见《探索经络——气》)。
“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黄帝内经》六节臓象论篇第九中阐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则有:运,木、火、土、金、水。
气,三候(约为十五天)。
六气,六个三候(约为九十天),亦可称之为时气。一季度时间之气。九十天之气。
四时谓之岁,一年有四时(四个季度的意思)。四时(季)叫做一年。
故而:运气=运三候(泛指木火土金水在十五天中的气候的转变,相互推移)。
五运六气,就是无尽岁月后的气运之力,它是一种虚无缥缈的道力。
“六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五运六气”,木火土金水(黄帝内经中所指的五行),随着(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在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所以黄帝内经所说之气,就是气候的气。
定义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古代先民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再以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前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
运气学说是中华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医道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道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
在现存医药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
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
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中医界内有一句话可说明其重要性: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
谈及历法,论结综述之后。
在中华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与“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如中华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微观到宏观者概括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
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来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尽管人们对这些概念的起源议论纷纷,但我们从彝族的原始宇宙观中发现,古老的彝族原始先民有发达的“阴阳”、“五行”思想。
十月太阳历的发现为我们寻找“阴阳”、“五行”的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
由于古人的认识常常带有自然朴素的性质,各种理论的产生大都与各种具体事物相联系,因此,“阴阳”、“五行”这些概念并不神秘,神秘的是与“阴阳”、“五行”的有关具体事物。
在十月太阳历中,大小两个新年正好将一年分为两季,第一季从最冷到最热,第二季从最热到最冷,这正符合“阴”“阳”消长的思想。具体地说,十月太阳历用雌雄(阴阳)把五种元素(五行)各“一分为二”,以分别表达一年有长达十个时“段”(即一个月)及五个季节,代表了太阳一年在东、南、西、北、中的五个运动方位。
所以,“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与十月太阳历有密切关系。这种宇宙观,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的认识事物的水平。
医道五行人体述论。
“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
“金曰从革”,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
“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
“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约相当于解剖学上之胰脏,而非脾脏)。
“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心。
分类实例的五种表述。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色,青(绿),赤(红),黄,白,玄(黑)
阴阳五行,演变万象,与一切万事万物的生存,运转,力量,时长,意义,价值,重量,质量,数量……等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