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瘿:第176章 多事之秋(2/2)
众人去了终南山,然后去了洛阳,拜访王屋山,转道去了潞州。
到了潞州时,已经是过去了一年。
守真与李林甫约定好的时间,李林甫也出现在潞州,拿着驸马杨璬的书信证明了守真的身份。
按照当初入局的说法,守真算是驸马杨璬的人。
临淄王李隆基接受了守真的加盟入局。
两个人合作布局,守真一直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之后,李隆基会如何对待他。万一没有像自己想象中的那种期望,自己失落之余,可能会影响双方的合作。
魏婉芳终究是离开了上官婉儿,她和武天姬为了躲避上官婉儿日后会后悔而再次纠缠,一起去了西域。
她俩负责与守真的从叔裴伷先联络,开始学着打理商会,从西域到中原的商会运转。
景龙三年(公元709年)这一年,朝廷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朝局总是越变越恶化。
皇帝李显先后以宗楚客为中书令,萧至忠为侍中,太府卿韦嗣立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崔湜、赵彦昭并同平章事,以礼部尚书韦温为太子少保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常卿郑愔为吏部尚书同平章事。
兵部尚书宗楚客擢升为中书令,离开了兵部。
兵部侍郎崔湜在上官婉儿的斡旋之下,擢升为中书侍郎,并且同样拜相,获得“同平章事”。此时,崔湜才三十八岁。
韦嗣立,乃是韦承庆的弟弟,当年韦承庆依附于依附张易之兄弟,也因此,韦嗣立坐罪贬于饶州。后来,韦后当道,韦嗣立凭借同姓韦姓,再次投靠了韦皇后。
韦温本就是韦皇后的族人。
太常卿郑愔最是趋炎附势之人。
郑愔中了进士后,担任许州司功参军,并且受梁王武三思指使告发桓彦范而获得升迁。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武三思与韦后当政,郑愔被二人视为心腹,历任修文馆学士、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侍御史等。
景龙三年(公元709年),郑愔被擢升为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
此时,大唐宰相多以贿赂而当上宰相,而郑愔又颇以此为弄权,说他是“俱掌铨衡、倾附势要、赃贿狼籍,数外留人,授拟不中,迭法大坏”,与冉祖雍等人同遭舆论非议,有“崔、冉、郑,乱时政”之称。
此辈与现任韦巨源、杨再思等并为宰相。同时宰相之多,得未曾有。时滥官充溢,政出多门,人谓朝廷“三无坐处”,盖讽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之多也。
特别是宰相杨再思,担任了十多年的宰相,却从未有过任何建树。
这一年,杨再思升任尚书右仆射,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不过,到了六月,杨再思病逝,追赠特进、并州大都督,谥号为恭,并陪葬乾陵。
韦巨源担任吏部尚书时,主持栓选,选拔了十名官员担任朝廷要员,除杨再思外皆是宰相们的近支亲属。宰相杨再思叹道:“我等实在是有负于天下。”
宰相杨再思从未有一语谏诤,只是一味的迎合皇帝。曾经有人问他:“您名高位重,为何要如此屈折,贬抑自己。”
宰相杨再思答道:“世路艰难,直者受祸。我不这么做,如何保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