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水泥路好是好,可是偌大的帝国,若是都修建起这路来,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说不得,辛清纯将后世修路专营等法子一一道来。这一说,引起了户部和工部浓浓的兴趣。
好嘛,朝廷只需要修建几条主要的官道,府以下的县路或者乡路放开,由世家或者富商出钱,朝廷主持修建,准予几年内的道路上通行车马(不含行人)的收费经营权。
如此一来,各府各县这些道路,朝廷只要出很少的钱,却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国家整体的道路水平,朝廷主持修建,就可以征募大量的匠人和力工,保障了道路的质量,也令百姓有了收入。
朝廷完全出资修建的主要道路,也不需要出工钱,出那用不值钱的石头做的水泥就行,为啥?不是每年有那么多百姓要服徭役么,那徭役不用来修路,就得修河修堤,左右是得给朝廷干活,管饭就行。
乾秉帝闻言,不置可否,让户部和工部拿出章程来,隔日再议。
其实,隔日再议也议不出结果,乾秉帝心里明镜似的,这浩大的工程,又涉及到了诸多利益,手底下这帮子人不吵个天翻地覆,没几轮争吵和妥协,是不会有结果的,想到这里,乾秉帝就有些头疼,又勉励了辛清纯和罗然几句,便吩咐摆驾回宫。
至于扩大产能,兴建大型水泥作坊等等,都得等朝臣们吵出个结果再说,此时,提也不用提,重点是先把这小小作坊保护起来。
在本朝,朝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想要当上宰相,必须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翰林院毕竟是天子近臣,经常与皇帝、朝中重臣、皇亲国戚打交道,几年下来积攒的政治资源根本不是外放官员能够比拟的,升迁的速度也不是其他官员能比的,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按例一般也由翰林院官员担任。
无论是状元、榜眼、探花,还是二甲前几名进士,入职翰林院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院内部经验丰富者担任教习,传授各种知识。三年期满后,会在下次会试之前进行考核,这被称为‘散馆’。只有成绩优异者才会留任翰林,授修撰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的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等职,也有被外放到地方为官的。
翰林院编修辛无疾,不在此列,他是举人出身,因了《三字经》得到乾秉帝的赏识,赐了同进士出身,直接给了翰林编修一职,这才一年时间,乾秉帝又在为他的升官发愁了,这辛无疾是个人才,儿子辛清纯更是一个人才,外放是不可能的,必须把他留在京师,六部也没啥合适的位置,况且留在翰林院的话,方便自己召见,那就只能在翰林院内部升职了。
以状元为例,状元进入翰林院一般会被任命为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差一点的也会被任命为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也就是辛无疾现在这个职务,可以说辛无疾这个举人,一入翰林,便超越了大部分状元以下功名的进士。
状元如果能够在每三年一次的考核中“留馆”成功,那么便可以通过翰林院内部的升迁通道进行晋升了,前景那也是一片光明的。第一次“留馆”成功便基本会被任命为正六品的侍读或者侍讲,之后便是从五品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再到正五品的学士,期间一般还会兼任其他事务,之后便是顺理成章的进入内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