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刘备的仁义之名从何而来?(2/2)
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先主传》
刘备的仁义之名就是从这个时候得以传播的,他的仁义主要体现在善待百姓上,而且刘备的仁义并不是一时的。
194年(兴平元年),曹操以为父报仇之名攻打徐州,陶谦抵挡不住,派人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起率兵支援。当时刘备自己手里有一千多人,沿途又收集了数千饥民。到达徐州后,陶谦又给刘备增兵四千,此时,曹操的大本营被张邈、吕布等人攻陷,曹操只得撤兵。刘备自此也留在了徐州,屯兵于小沛。
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三国志·先主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为了扩张势力相互攻伐,完全不顾及百姓死活,导致饥民遍野。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却主动收留沿路饥民,把他们带去了徐州,这也是一种仁义的表现。
再说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南下,刘琮献荆州而降,诸葛亮劝说刘备趁机攻打刘琮,刘备不忍,只得弃城而走。刘琮的部下以及荆州士人、百姓很多都投靠了刘备,跟随他一起撤退,到达当阳县时已达十万之众。也因此限制了刘备行进的速度,每日只能前行十余里。
当时有人劝说刘备抛弃百姓,快速行进到江陵固守,但刘备不忍如此,并未采纳。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先主传》
以上足以体现刘备仁义,而且刘备一生并未滥杀过一个无辜百姓,手下的军队每到一城必先安抚百姓。在刘备的治下,只要百姓按照规定缴纳赋税,还是可以安居乐业的,这与其他诸侯比起来刘备确实称得上是仁义之君了。
最近也看到网上一些文章说刘备是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说他的仁义只是装出来的。但我想说的是,一时的仁义可以伪装,却不能伪装一辈子。如果刘备的仁义真的只是伪装出来,那只能说他伪装的确实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