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墨子是为了说明盛名之下难以久居的道理。但是他并没有提到西施参与了吴越之间的纷争,只是说有这么一个美貌女子。那么西施沉鱼倒可以换一种理解了,并非游鱼见到这么美好的女子,痴痴的不晓得游水,沉到水底,似乎可以理解为被沉到水里喂鱼去了。这样一来,我们都会为这位美女子叹息,如果这是事实违背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遐想,因而重新塑造一个故事出来,也可以理解。
在庄子的文章里也提到了西施: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庄子·天运》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东施效颦”“西子捧心”的来历,同样庄子也没有将西施与吴越纷争联系起来。战国时期,诸子纵横,各骋其说,议论中夹杂着大量的寓言故事,譬如大家熟知的韩非子、庄子等等,更是善用譬喻,他们的文章中出现众多的历史人事,很难作为真实的史料来依凭。
那么西施是怎么出现在吴越之争的呢?首先太史公的史记之《越王勾践世家》《吴太伯世家》没有提到西施这个人,以太史公的严谨态度,哪怕是一种传说也会以“或”的表述来记上一笔,大概意思是很多人都这么传说,我自己也不敢确定,权且记下来待后人去考证,故“或之”。太史公那里找不到西施的点滴资料,同时期或者靠后的“淮南子”“说苑”也不存在西施这个人。这样看,我们差不多可以确定西施的的确确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虚构的。
西施出现在吴越纷争中的记载最初来自两部野史:“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这两部书作为历史资料不可取,存在大量的传说。其中说到西施,是越王勾践会稽之辱返国后,寻找到美女西施,安排她去吴国做一个间谍,最终成功复仇。吴亡后,西施与范蠡逍遥江湖而去,这样看起来真的美极了。
传说总是有众多的分歧,你愿意看到这样就可以这么传说,他愿意看到那样就可以别一种,没有孰是孰非,反正都是虚的,各人按着各人的意思去涂涂抹抹。《吴越春秋》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与江,令随鸱夷以终”。什么意思呢?这个说法倒是蛮符合越王勾践的德性,看上去是勾践灭吴后,感慨伍子胥被吴王所害,其中西施也有一部分责任,于是将做间谍的西施淹死,让她去陪伍子胥的阴魂去了。鸱夷是一种皮囊,把人装到里面扔到江海里去。伍子胥据说是这样被吴王杀害的。这个故事西施就有点太憋屈了,明明自己为越国做事,设计帮助越国清除伍子胥,到最后勾践居然感叹伍子胥之忠心,把西施赐死去相伴,以祭奠伍子胥之忠。
但是也有人说,这个鸱夷子不是伍子胥,而是范蠡。“狡兔死走狗烹”,范蠡功劳太大,越王把范蠡杀了,一并连西施一块装到皮囊里,沉江淹死了。范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比较的确定,至于西施,似乎并不可靠。但是即便一个真实存在的范蠡,同样有各种传说。这真是一个奇男子,一个扑朔迷离的存在。
《越王勾践世家》·爱情传说·范蠡与西施(完)
再说范蠡,范蠡这个人在史料中同样是扑朔迷离,有的记载其人,但无传说中事,至于范蠡的命运也有各种不同的版本,现在几乎把范蠡作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甚至有可能把他人的事统统放到他的身上去。比如越灭吴后,范蠡携西施笑傲江湖,就是一个完美的传说。当然,即便并非真实的人事,但是对于文化层面却有特别的意义。
首先《左传》没有记载范蠡这个人,当然,《左传》记不记载不能证明范蠡此人不存在,以太史公的描述,以及各种的传说,范蠡不是儒家喜欢的人,而且越国这种落后的蛮夷同样在儒家的排斥之内,不记载范蠡或者有潜在的想法。范蠡在史料中的存在更多的是出现在《国语》中,比如其中的《越语》提到范蠡灭吴后即辞别勾践泛舟五湖去了,很有点汉代张良的意味。
范蠡不同命运结局在一些史料中也存在,比如《吕氏春秋》中说“范蠡流乎江”,还并论范蠡伍子胥“以此流”,指出范蠡与伍子胥都是因为功高盖主,遭谗言嫉妒被淹死。伍子胥,有说被夫差赐死的,有说被沉江死的,大体上都赞同沉江的说法,怎么死都是最后被扔到江里去了,说“流乎江”没有问题。
范蠡是不是也跟伍子胥同样的结局呢?他的“流乎江”究竟是流浪江湖呢还是沉江而死呢?据文章前后语意判断,应该是沉江而死——“比干以此死,箕子以此穷,周公以此疑,范蠡子胥以此流”。
伍子胥比较可靠的说法,都表示他是被夫差杀死或者赐死或者淹死的,但是太史公的《越王勾践世家》中明确说明范蠡流亡海上或者说流浪江湖,很逍遥的拜拜再见了。勾践还因此封会稽山为范蠡的奉邑。范蠡更是隐退之后,走上商贸之路,造就了商业史上的奇迹,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於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硃公。
至于太史公依据的什么版本不得而知,他描述的范蠡真是一个伟岸的奇男子,是不是按照他的理想状态而表达的呢?因为对于“鸱夷子皮”乃至“陶朱公”的说法有很多,并不都是指范蠡,在太史公那么写范蠡,属实与否不敢确定。至于一些野史上更是玄之又玄了,什么“在湖为渔父,在齐为鸱夷子皮,在西戎为赤精子,在越为范蠡”,就有些荒诞不经了。
如果说认定范蠡被沉江为实,那么太史公的范蠡就不存在,至少结局非真。不管范蠡结局怎么样,都没有与西施产生联系。现在的广为传播的范蠡带着西施笑傲江湖,完全是后世人的遐想,也有说范蠡与西施一块被勾践沉江的,又是一个凄美的故事。